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慕姗姗本来觉得没有必要,两人周末在京城转悠一圈也挺好,不过看到林子轩下定了决心,也就随他折腾了,难得这么主动一回。
只是,这么一来,工作计划就要被打乱了。
慕姗姗的公司目前有十几名员工,除了记者和摄像师,还有几名文字编辑,负责写稿子。
她手头上的工作有《姗姗访谈录》,半个月一期,紧跟社会上发生的热点。
在这个社会转型的时期,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各种法规条例不断的出炉,影响着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她的访谈不缺少素材。
经过这一年多的播出,节目在老百姓心目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初步具有了品牌效应。
不过节目陷入模式化,创新不足,也是存在的问题。
每档综艺节目都会有一个生命周期,有的节目持续十几年,有的节目一两年就被淘汰了。
决定权掌握在观众手里,只有创新才能让节目持续下去。
另一档节目《美丽华国》在凤凰卫视播出,反响还不错,慕姗姗策划了两个制作方向,一个是江河万里行,一个是长城内外。
这是华国标志性的地理风貌,沿着长江、黄河和长城,寻访历史古迹,品味地方美食。
湘南电视台的欧阳林没有放弃,还和慕姗姗保持着联络。
他们确定要在明年元旦的时候上星,欧阳林传过来几份综艺娱乐节目的策划方案,还邀请慕姗姗主持湘南卫视年底的春节联欢晚会。
和慕姗姗相比,林子轩就要忙碌得多。
前两年好梦公司因为资金不足,每年制作一部电影,只要围着冯晓刚和葛尤转就行了。
现在公司有了资金,要转型,朝着多元化发展,投资拍摄了电视剧《卧虎藏龙》,还有年底的贺岁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续集和《小城之春》这类文艺片。
项目多了,需要人手,不断的扩充和招人,林子轩也就越来越忙碌。
他在公司的管理上用掉了不少时间,冯晓刚虽然挂名是总经理,但他主要负责拍片子,不负责具体的事务。
好梦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只有几个人,有什么事儿大家一合计就完了。
如今公司有七八十人,十几个部门,不比以前了,逐渐走上了正规化。
这是小公司到大企业的必经之路,如果管理不好,乱成一团,这家公司离倒闭就不远了。
大多数小公司刚开始发展的很好,一旦做大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说到底就是管理不善。
林子轩考虑过这个事情,他不是学管理的,暂时还能掌控,可公司会逐步做大。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他去进修管理课程,以后把工作重心放在公司事务上,要么是聘请一位职业经理人,他退居幕后,负责掌控公司的发展方向。
他一直觉得时间还早,没有太过在意。
这次准备出国旅游,在交接工作的时候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公司里很多的事情都需要他拍板决定,一旦离开,还真的有可能会造成混乱。
这说明他平时的管理方式就有问题,太亲力亲为,总觉得自己认为的就是最合适的。
公司的员工习惯了征求他的意见,造成了过分依赖的状况。
林子轩平时没有这种感觉,觉得很正常,现在就需要反思了,或许是时候要做出决定了。
………………………………
第三百三十六章 变通
职业经理人这个概念在国内还不流行。
怎么说呢,国企单位的厂长都是国家任命的,民营企业大多采用的是家族制管理。
他们好不容易打下了大片的产业,却请一个外人来管理,总觉得不放心,没有自己人用着方便,这是很多华人企业都存在的问题。
家族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尤其是在创业的时候。
然而,在公司做大做强之后,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专裁独断,公私不分,豪门恩怨等等,这样内部矛盾重重的公司怎么和国外的大企业竞争。
林子轩倒是没有想那么长远,他只想从忙碌的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
同时,他意识到国内民营影视公司的困境,那就是圈子化和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
比如好梦公司,中心就是围绕着他、冯晓刚和葛尤三个人,主打的是冯晓刚的贺岁片,盈利方式上过于单一。
如果观众厌倦了贺岁片,如果冯晓刚不拍贺岁片了,公司该怎么办,肯定要找其他的盈利方式,这就需要转型。
其他的影视公司同样如此,以某位大导演或者创始人为核心发展,一旦失去了这位导演和创始人,公司分分钟就会垮掉。
这说明,你的产品过于单一,竞争力不足。
和好莱坞工业化的电影公司相比,国内的民营影视公司就是小作坊,抗打击能力太弱。
这是国内企业的普遍现象,毕竟才刚刚发展起来,处于摸索阶段。
说到底,就是不够正规和专业。
这时候,林子轩想聘请职业经理人的做法相当大胆,不容易被人理解。
在一家企业里,大家恨不得把权利统统抓在自己手里,你现在主动让权,这不合情理,别人可能会怀疑里面有什么猫腻。
国内的人很看重权利,这是一个好东西,弄不好就会闹出矛盾来。
林子轩觉得这件事还是要慢慢来,不能急,先进行内部沟通,统一思想后再说。
郑洞添那边传来了消息,《我们俩》接到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的邀请函,影片进入了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获得了三个奖项的提名。
分别是电影节的最高奖,也叫做东京大奖,还有最佳导演和最佳女演员的提名。
最佳女演员的提名是金亚琴,她自然生动的表演给电影节的组委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国内的媒体对这件事做了相关的报道。
东京电影节怎么说也是国际电影节,每年都有一批国内影片在电影节上亮相,有的纯粹是去参展,凑热度,真正进入主竞赛单元的影片不多。
《我们俩》由于是学生作品格外引起媒体的关注,说明我国的电影事业后继有人。
媒体把林晓玲以前的事迹找出来,发现这位年轻导演还拿过其他的奖项,俨然成为导演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现在《我们俩》还没拿奖,不好太过夸张的报道,不过这么年轻就取得这样的成绩,媒体很看好林晓玲以后的发展前景。
作为主演的金亚琴和徐晶蕾同样接受了采访,说了些拍戏时候的故事。
除了电影节,郑洞添还说了《小城之春》的事情。
“小林,我手上的杂事太多,怕是没时间拍这部片子了。”郑洞添直说道,“这样,我给你推荐一个人,京影厂的田状状,你该知道吧?”
“田导我当然知道,可他不是被上面禁了么?”林子轩疑问道。
“可以变通一下嘛。”郑洞添解释道,“不用挂在导演的下面,你给他安排个制片或者艺术顾问都行,拍片子的时候又没人管。”
“这合适么?会不会有人拿这个说事啊。”林子轩担心道。
林子轩和冯晓刚聊天的时候也想过田状状,不过总局的禁令在哪儿放着呢,他可不想惹麻烦,被总局盯上绝对不是好事。
这年头,成事的人不多,坏事的人到处都有,几封告状信就能把事情给搅和黄了。
所以,他没去找田状状,而是来找郑洞添。
“一部电影,关系不大,只要别拿这个事做宣传就行。”郑洞添淡定道,“我和小田聊过,他对这个本子有些想法,现在他没事可干,正好沉下心来拍这个片子,再说了,他被禁了这几年,心性沉稳了不少。”
田状状以前的片子以风格化著称。
或者说有点任性,在电影拍摄上做了不少大胆的尝试,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导演。
“你放心吧,小田当初是撞枪口上了,你想想他的家庭背景就知道,就算有人拿这个说事也不用担心。”郑洞添看林子轩还在犹豫,继续道。
林子轩想想是这个道理。
田状状的父亲是一名演员,参与组建京城电影制片厂,曾担任文化部电影局的副局长,母亲也是一位演员,担任过儿童电影制片厂的厂长。
在京城演艺圈里,这属于演艺世家,是有根底的人物。
只要做足面子上的工作,总局估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不留情面,把人一棍子打死,郑洞添能这么说,就是有这个把握。
“这样也行,那导演找谁?”林子轩考虑道。
“随便你好了,你自己想做导演都行。”郑洞添玩笑道。
“要不,还是您来吧,挂上您的名字我心里踏实。”林子轩请求道。
这是双保险,导演的职位上挂上郑洞添的名字,闹事的人就要琢磨琢磨,都在一个圈子里混饭吃,低头不见抬头见。
“你啊,性子太沉稳,和晓玲不同。”郑洞添无奈道,“那行吧,先说好,我有空帮着看看,有事我来担着,有了名誉我也占着。”
“这是好事,加上晓玲,你们三代导演一起合作拍片子,以后传出去也是一段影坛佳话啊。”林子轩恭维道。
郑洞添是第四代导演,田状状是第五代,林晓玲刚好是第六代。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林子轩去见了田状状,聊了聊,在剧组给他挂上了监制的头衔。
以田状状在京城电影圈的影响力,剧组里找来的都是京影厂的顶尖人才,《小城之春》的筹备工作正式开始了。
………………………………
第三百三十七章 筹备
《小城之春》的筹备工作并不复杂。
整部片子只有五名演员,大家聚在一起聊了聊对角色的看法。
田状状以前拍片子喜欢用非职业的演员,他觉得真实,但这个戏没办法用非职业演员,不仅要用演员,还要用优秀的演员。
因为里面有大量的内心戏。
《小城之春》里人物的状态是内紧外松,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在哪儿摆着呢,放在谁身上心里都得绷得紧紧的,不能出一点差错,被另外的人发现了。
心里紧张的不行,但表面上还要松弛,装出没事人一样。
这个松弛包括身体的放松和表情的放松,通过外部的松弛来表现内心的紧张,还要让观众能感觉到那种紧张,这种状态不是一般的演员能够把握的。
以剧中的一个情节为例。
周玉纹和章志忱到外边约会闲聊,回来的时候怕被戴礼言发现,章志忱到戴礼言的房间里借安眠药,这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我没有外出。
没想到,周玉纹也来到了戴礼言的房间,以睡不着为由借安眠药,目的和章志忱一样。
这时候,三人的内心都非常紧张,表面上还在漫不经心的说着几句闲话。
这就是剧情的张力,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暗流涌动。
演员需要达到这种高水平的表演状态,各自只是通过一句话里的颤音或者一个摆动身体的动作把内心里的情绪表达出来。
还有一点,就是那个时代的女性生活中都要穿着旗袍,不像现在,穿旗袍是为了走秀,只有特定的场合才会穿,不会说天天穿。
演员就要习惯穿旗袍过日子,生活里穿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