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2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年有经济学家向国家高层提出了高校扩招的意见,扩招的幅度在一倍以上。

    他们提出几点理由,其一华国的大学生数量远低于世界上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其二由于国企改革,有上千万的下岗职工进入劳动力市场,为了不让年轻人和下岗职工竞争,就把他们送到大学里去。

    其三国家要保持经济增长率,就要扩大内需,子女上大学需要老百姓花钱,促进了消费。

    其四高校有能力扩招,此时一个老师只带七名学生。

    总结起来,就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

    这是高校扩招的主要原因。

    有意思的是高校扩招的建议是经济学家提出来的,而不是教育学家,所以这是一次经济行为,而不是教育决策。

    报纸上对此有一些争论,不少教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认为扩招应该循序渐进,当前高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扩招后的教学要求。

    而且,不能把现在的问题推到以后解决。

    扩招之后,或许能暂时缓解社会上的就业压力,可四年后呢,这批学生毕业了,还是照样要走向社会,面临就业。

    扩招一方面给更多年轻人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另一方面大学教育从精英转向了大众。

    为了祝贺家里出了第一位硕士生,林子轩带着家人出去吃了顿饭。

    在这个年代,硕士生已经不稀奇了,他就是借着这个理由一家人热闹热闹。

    “老哥,嫂子都硕士了,你这个文凭有点低啊。”吃饭的时候,林晓玲埋汰道。

    “改天我拿个博士给你瞧瞧,现在拿博士又不难。”林子轩谈定道。

    这倒是实话,不少高校会定期举办培训班,只要交钱就能上,去不去上课无所谓,到时候发毕业证,硕士博士都有。

    其中最好拿的是工商管理一类的学位。

    一些八十年代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就是遇到了好时候,胆子大一点,发家致富,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到了他们这个层次,不缺钱,缺得是文化底蕴。

    遇到记者采访或者参加交流活动,如果说自己是小学毕业,有点拿不出手。

    于是,这类针对企业家的培训班就应运而生,学校方面主要是为了捞钱,企业家得到了文凭,拿出去有面子。

    有些甚至是国外的大学和国内的院校合作,资产不到五千万的老板都进不去,门槛很高。

    这其实算是一种商业交流活动,这帮企业家在一块上上学,兴许还能谈合作,如果有女人想傍大款,也会想办法进入这种培训班。

    “那能一样么?他们那是自欺欺人呢,明白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林晓玲反驳道。

    “思想狭隘了不是,现在是经济挂帅的时代,成功的标准变了,以前是唯有读书高,现在是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林子轩调侃道。

    “你们俩啊,吃个饭都不消停。”郑秀莲不满道,“甭管什么时候,多念书都有好处,以后让小雪念博士,咱家也出个博士。”

    老一辈人对念书较为执着,他们经历过那个没书可读的年代,吃过没有文化的苦。

    “那行,咱们小雪以后考个女博士。”林子轩逗着女儿玩儿。

    “随她自己吧,别逼得太紧了。”慕姗姗看着女儿,关爱道。

    小丫头根本弄不清什么是博士,她在乎的是,那个博士能吃么?
………………………………

第四百四十五章 调节

    五月中旬,当《泰坦尼克号》在国内持续火爆的时候,姜闻带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剧组回到了京城,经过大半年的忙活,电影终于杀青。

    主要是资金快花完了,否则他还要继续折腾呢。

    来自欧洲的投资商见识了姜闻拍片时的状态,备受折磨。

    即便他们和不少文艺片导演合作过,知道这些人有艺术理想,拍片子追求完美,可像姜闻这样的也不多见。

    这不是说姜闻脾气大,相反姜闻发脾气的时候不多,更多的是和人讲道理。

    欧洲的投资商就这么不知不觉的被说服了,眼看着资金如流水一般的花了出去。

    比如,在那座小城镇里有一条小河,常年不修,百姓倒垃圾,河水不够清澈,不符合五六十年代青山绿水的感觉。

    为了追求效果,剧组找人修了河道,清理了垃圾,帮助当地人解决了大问题。

    姜闻是那种只要手里有钱就敢花的主,他拍片子从来不知道要节省资金。

    在他的观念里,不敢花钱拍什么电影。

    别看欧洲的投资商对姜闻头疼,可只要《许三观卖血记》在欧洲获得了成功,他们还会继续投资姜闻的下一部电影。

    这个圈子就是这样,成功的人总会受到追捧和优待。

    接下来,姜闻要去法国做电影的后期。

    欧洲电影公司的设备更先进一些,国内大导演的影片基本上都在国外做后期。

    以京城电影制片厂为例,厂子里的设备都是八十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没有报废就不错了。

    在电影行业,好莱坞的设备最先进,尤其是特效技术,其次是欧洲和日本。

    国内的电影设备大多来自德国和日本,落后至少十年的时间。

    不仅是电影制片厂,电影院也一样。

    为了放映《泰坦尼克号》,华影公司花重金改造了京城的院线,还从美国的音响公司引进了一套新型的扬声器系统。

    这套系统专门为数码音响电影院设计,可以逼真的还原影片中的音响效果。

    从这里就能知道,国内的院线原来是什么样子,影院的设备早就过时了。

    不是说大家不想用好东西,而是没钱买,或者说不舍得花钱买,总觉得还能用,凑合凑合就行了,久而久之,和其他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由此可见,国内电影产业的工业化迫在眉睫。

    这和工厂一样,想要赶上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就要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

    相对于对姜闻的头疼,欧洲人对葛尤相当满意,认为葛尤是一个有天赋的演员。

    这么说是因为他们对葛尤还不太了解,葛尤应该属于后天努力的类型。

    葛尤善于演绎小人物的内心,他知道那是一个什么状态。

    影片中许三观就是个地道的小人物,在和姜闻的探讨中,葛尤尝试了很多种表演方式,寻找状态,光是这个过程就用了一个月。

    结果效果很好,他虽然演出过不少小人物的形象,但这次演出来的是一个不一样的感觉。

    欧洲的投资商邀请葛尤到欧洲发展,和欧洲的知名导演合作,应该会碰撞出艺术的火花。

    “这是好机会啊,多少人都想进军国际影坛呢,你怎么就这么给拒了?过去试试也好,就算不成了,咱还能回来不是。”林子轩好奇道。

    “还是算了,我倒不是不动心,而是觉得成不了。”葛尤摇头道,“火花是那么好碰的么?要真那么容易碰,早就酿成火灾了,别到时候拍出来的东西中不中洋不洋,那就没脸了。”

    “你就是放不开,不去试试怎么知道?”姜闻反驳道,“我倒是想去,可人家不要我。”

    “还真有点,在国内待惯了,跟老外拍戏没法交流,咱们自己拍戏,怎么着怎么着的,一说就明白了,和老外你说半天,中间还有个翻译,弄得太乱,找不着状态。”葛尤解释道。

    “所以说根子还是在你自个身上,那些跑去好莱坞发展的,要先学英语,不懂英语根本找不到戏拍,环境改变人啊。”姜闻感慨道。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扮演葛尤老婆的演员叫做陈憧,八十年代去的好莱坞发展。

    “我就不换环境了,也别改了,能把国内的戏演好就成了。”葛尤笑着说道。

    《许三观卖血记》拍了大半年,也就过年的时候休息了一段时间。

    葛尤下半年暂时没有工作安排,一个是好好休息,还有就是要从人物里走出来。

    这和拍喜剧片不一样,拍这种片子太消耗心神,尤其姜闻的要求又高,葛尤要全身心的投入进去,现在拍完了,要让自己脱离许三观这个角色。

    在好莱坞,著名演员一般都有私人的心理医生,就是为了预防演员陷入角色,无法自拔。

    特别是那种出演极端角色的演员,比如毒贩、杀人犯、精神病人等等。

    国内还没有这种观念,演员会进行自我调节,不认为这是病,需要看心理医生。

    大家比较忌讳这个,要是被媒体报道了某个演员去看了心理医生,媒体和读者不会说演员演戏太投入,而是会各种猜忌。

    其他剧组和导演知道了,那这个演员接戏的机会就少了,剧组怕出事。

    这是东西方的观念不同。

    葛尤调节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在家里宅着,平时拉拉二胡,游游泳什么的,心里舒展。

    与此同时,《泰坦尼克号》在国内上映将近两个月,票房超过一亿两千万,打破了由《真实的谎言》创下的好莱坞电影在内地的票房纪录。

    如果是一般的电影,能上映一个半月时间就很长了。

    但在总局的支持下,《泰坦尼克号》非但没有下档,反而朝着二三线城市蔓延,甚至一些小城镇都在放映。

    华影公司不愿意错失这个好机会,准备继续放映三个月,一直到暑假结束。

    随着《泰坦尼克号》在国内的持续火爆,广播、电视和报纸都在谈论着这部影片,片中的男女主角成了华国青少年的偶像。

    电影的海报、贴纸、相片在全国各地卖到断货,这更像是一场全民的狂欢。
………………………………

第四百四十六章 出版

    《许三观卖血记》的电影拍完,林子轩开始着手小说的出版事宜。

    他准备弄两个版本,一个是小说版,还有个是剧本版。

    虽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但两个版本的差别不小,这不是说导演不忠于原著,电影是在原著基础上的再创作,要允许导演有创作上的自由。

    这是李桉为什么想要拿到《卧虎藏龙》小说改编权的原因。

    越是有自己想法的导演,越不会满足于按照原著讲故事,他们要讲自己的故事。

    《许三观卖血记》最终定稿的剧本和小说有差异是正常现象。

    一旦牵涉到原著和电影改编,各方的立场都不一样。

    原著读者抱怨电影没有拍出原著的精髓,编剧瞎编乱造,毁原著。

    编剧和导演要么叫苦,要么指责原著读者不懂电影,从文字到影像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过程,而是要重新梳理和创作。

    林子轩把小说和剧本一起出版,让读者有一个对照,再稍微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么改。

    相当于做一个普及的工作,读者看了之后或许就明白原著和剧本为什么不同。

    不光是读者,对于那些想要进入演艺圈的作家同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有的小说适合于改成剧本,有的小说没法改,这是有原因的,作家们弄清楚了,以后创作小说的时候就会有方向性,不那么盲目。

    不过,这么做可能会影响到图书的销量。

    喜欢的读者不一定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