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我都被骂习惯了,他们骂我的时候估计也在羡慕。”冯晓刚自得道。
冯晓刚的心情不错,这次的广告招商证明了他的影响力。
厂商愿意拿出真金白银赞助一部连剧本都没写完的片子,在国内没有几个导演能够做到。
除此之外,下个月他要和徐繁结婚了。
忙完这件事冯晓刚就要忙着办婚礼,到时会在京城饭店里请圈子里的朋友吃顿饭,举行简单的仪式,林子轩和慕姗姗也会帮着张罗。
他们是认识多年的朋友,当初林子轩结婚还是冯晓刚去接的亲。
这一晃,就是七八年过去了。
………………………………
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赛
圣诞节前夕,李桉和香江的制作团队离开了京城。
在美国和香江,圣诞节是法定假期,香江虽然已经回归,可很多方面仍然向着西方看齐。
接下来是元旦和农历新年,他们会在农历新年过后才会回来。
那时候已经是三月份,李桉预备明年五月份开机拍摄《卧虎藏龙》。
他们觉得过圣诞节很重要,内地的工作人员则对这种洋节没什么感觉,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双方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这些年圣诞节在国内流行起来,尤其是学校的学生们,颇为热衷。
但老百姓并不买账,华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没必要追求时髦。
圣诞节那天林子轩过的很平淡,就是上班下班,处理日常事务,今年贺岁档好梦公司没有电影上映,不是很忙,公司的氛围相当轻松。
在快要下班的时候,林子轩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来自沪城,是《新芽》杂志社的主编。
这位主编找林子轩不是为了约稿,而是邀请林子轩做评委。
《新芽》杂志是以广大青少年学生作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文学刊物。
既然面向的是学生,那么就难免涉及到教育问题,今年杂志社以《教育怎么办》为主题组织了一系列的讨论文章。
文章的作者包括教育学家、文学家、教师和社会学者等等。
大家普遍认为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中学语文教育将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
目前的教育模式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文学不能用逻辑思维来解释,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具有人文性和审美性。
在这种情况下,《新芽》杂志联合了全国七所重点大学,发起了一场“新概念作文大赛”。
大赛的主旨是“面向新世纪,培养新人才”,杂志社将邀请国内一流的文学家、编辑和人文学者担任评委。
赛制分为初赛和复赛。
初赛要求作文的字数限制在五千字以内,不命题,不限制题材,不可在公开的出版刊物上发表过,严禁抄袭或请人代写。
参赛者可以通过信件的方式邮寄到大赛组委会,由组委会确定参加复赛的名额。
复赛需要参赛者前往沪城,当场作文。
参赛者需要三十岁以下,不收取任何报名费,其他没有任何限制。
评委会的主要工作是出题和评审。
《新芽》杂志邀请林子轩作为评委是看重他的影响力,林子轩不仅拿了国外的文学大奖,还是国内著名的畅销书作家。
而且,林子轩三十出头,还很年轻,更能理解青少年的想法。
如果邀请那些五十多岁的老作家,他们和青少年有代沟,在评判上或许会有不同的标准。
“新概念作文大赛”主要是求新,求变,突破原来八股文式的写作模式,不拘一格。
所以,在选择评委上力求年轻化,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思想开放,不僵化。
在国内的文学界,林子轩无疑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杂志社知道林子轩是影视公司的老总,平时很忙,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打了这个电话。
如果成功的话,以林子轩在圈子里的影响力,能够提高大赛的知名度。
这是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还没打响名气,杂志社只能通过有限的手段进行宣传。
“是一月份吧?”林子轩询问道。
“是的,我们这边已经在做初赛的工作了,林老师只要参加复赛的选题和评审工作就行了,也就一个星期的时间。”主编回答道。
实际上,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报名的人数并不多,也就几千人。
说起来还是知名度的问题,杂志社还在进行探索,如果说获得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名就能面试上大学,那参加的人数恐怕要翻上好几倍。
林子轩想了想,自己元旦之后没什么事儿,这个作文大赛应该会很有意思。
他过去只能是评委,而不是评委会主任。
主任的职务肯定要交给一位资历老的作家担任,这是华国的传统。
林子轩答应下来,一月中旬会前往沪城一趟,参加作文大赛的评审工作。
过了元旦,《借枪》第一轮播放结束。
此时媒体的评价已经改变了风向,这部剧或许无法超越《潜伏》,却有着自己的风格。
张嘉绎把一个地下党员的无奈和坚守演绎的淋漓尽致,地下党员也是人,也需要生活。
他要瞒着家里的妻儿,要和敌人周旋,在关键时刻,还要敢于牺牲。
在观众看来,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物。
电视剧前期的平淡是为了后期的热血,在妻子和女儿被日本人抓住,在津门全城百姓的关注下,他要开枪刺杀日本的将军。
看完了《借枪》,观众记住了张嘉绎这个演员。
什么是代表作,就是要让观众能记住角色的作品,这一点张嘉绎做到了。
以前媒体没有深入采访张嘉绎的过去,一个二三线演员不值得那么做,现在有记者跑到长安电影制片厂打听张嘉绎的情况,挖掘出不少的故事。
这是成名演员都会付出的代价。
成名当然好,却也意味着会遭到曝光,生活在聚光灯下,一举一动都会被人关注。
好在张嘉绎平时做人稳重,在单位风评不错,没有负面的传闻。
有媒体打听到张嘉绎患有脊椎方面的疾病,伸不直腰,这才在电视剧里一直猫着腰,驼着背,晃晃悠悠,一副不正经的模样。
观众还以为这是张嘉绎刻意设计出来的形象,遭到不少人的诟病。
对此,张嘉绎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没有多说,他觉得演员演好戏就行了,没必要向观众诉苦,博取同情。
他不需要同情,而是要用作品说话,这才是演员的根本。
如今张嘉绎虽然还不算是一线演员,却有了更多的机会。
《借枪》中的其他演员同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霖的沉稳大气获得认可。
一部电视剧能够捧红一批演员,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不过最终能够走到哪一步,还是要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
………………………………
第四百九十五章 举手之劳
一月中旬,林子轩来到沪城,住在了《新芽》杂志社安排的宾馆。
宾馆里还住着其他的评委,有作家和文学杂志社的编辑,以及大学里文学系的教授。
大家在一起闲聊,对这次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不怎么重视,毕竟参赛的对象大多是中学生,没有太多的人生经历,很难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这些人答应过来作评委,主要是看重主办单位。
《新芽》杂志社还有七家国内知名的大学,这些大学在社会上具有不小的影响力。
再说,有吃有住,还能提高知名度,何乐而不为呢。
一帮搞文学的人聚在一起,难免谈起文学上的事情,林子轩成为其中的焦点。
“林老师,我读过你的作品,有思想深度,我的小说主要是关注城市中的女性生活,你有时间帮着指点指点。”有位女作家请求道。
“方老师,你客气了,我可不敢指点,咱们互相探讨吧。”林子轩回应道。
这位女作家向林子轩推荐自己的小说,是想改编成影视剧。
如今传统文学出版行业不行了,作家依靠稿酬和版税虽说吃喝不愁,但想要挣大钱还是要和影视行业挂上钩。
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后,作家不仅赚钱还有名气,可以说是名利双收。
林子轩作为影视公司的老总,《顽主》、《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相继拍成了电影,名气都传到国外去了,自然让人羡慕。
这位女作家的作品林子轩有所了解,以大胆描述女性心理而出名,倒是适合改编。
如今国内的影视行业在题材上需要创新,小说有读者基础,改编小说比原创更有生命力。
如果小说的确不错,又适合改编,林子轩不介意帮忙介绍,对他来说是举手之劳。
看到林子轩没有拒绝,女作家更为热情了。
以前的作家或许还保留着清高,觉得写作非常神圣,但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作家也想过上富裕的生活,住别墅,开轿车。
这是人之常情。
看到林子轩这么好说话,其他作家也围了上来,向林子轩讨教。
除了改编影视剧,大家关心的还有小说怎么在欧美等国出版的问题。
国内的作家热衷于走出国门,在国际文坛上扬名,这和国内的导演拼命朝着国际电影节上挤是一个道理,只是作家的路子比较窄。
林子轩的《许三观卖血记》在韩国成为畅销书,欧美等国的文学杂志都有报道。
“我的小说是因为电影被西方出版社关注,这才有了出版的机会,只能说是赶巧了。”林子轩解释道,“现在不少西方的汉学家关注国内文学的发展,这是个好机会,我倒是认识几个汉学家,可以介绍给大家。”
京城有不少来华国研究历史文化的外国学者,这些人精通中文,也就是所谓的汉学家。
比如姜闻的妻子就是法国汉学家,从事哲学和道教的研究,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这些汉学家偶尔还充当翻译家的工作,把华国的书籍翻译成外文出版,在传播文化的同时,还能获得不菲的收益。
林子轩只负责介绍,那些汉学家愿不愿翻译这些作家的作品就不是他能决定的了。
他的这种做法收获了不少点赞,这次受邀作为作文大赛评委的作家来自华国各地,平时只是在报纸上看到彼此的名字,没有机会交流。
所谓文人相轻,自古皆然。
大家都是写小说的,都认为自己的小说写的好,尤其是同时代的作家,更是如此。
所以,作家之间发生骂战的时候多,和睦相处的时候少。
林子轩就有过这种经历,他以前没少被骂,现在时代改变了,虽然还有人互相攻击,不过更多的是一种炒作,互相提高知名度。
林子轩愿意资源共享,算是相当大方了。
他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为国内的作家提供一条走出去的路径。
而且,他如果想在作协和文联里混出名堂,获得作家的支持很有必要。
或许现在用不上,可以后谁也说不准,林子轩信奉多个朋友多条路,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对他又没有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