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3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虹想起了当初向林子轩约剧本的事情,正是看了剧本她才在心里认可了林子轩。

    《渴望》是她在华国电视台制作的最后一部电视剧,为她带来了无数的荣誉。

    林伯清和郑秀莲心里充满骄傲,这部电视剧是儿子写的,现在女儿拍了电影,说出去街坊邻居都羡慕不已。

    林晓玲没有太多感慨,只希望自己拍的电影能像电视剧一样被观众接受。

    林子轩和慕姗姗对视一眼,想起了过往,《渴望》拍摄和播出那会,两人正在谈恋爱。

    热恋中的男女总是幸福的,也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小雪眨了眨眼睛,在慕姗姗的怀里扭过头看了看,不明白大人为什么突然都不说话了。
………………………………

第五百七十二章 梦醒时分

    《渴望》续集是大年初一上午在全国的院线上映,排片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

    这已经是主旋律影片的待遇了,京城各大电影院门口排起了买票的长队。

    今天发行的报纸上娱乐版面除了春晚的报道,就是《渴望》续集上映的消息,话题热度只比春晚略逊一筹。

    在各类相关的报道中,对《渴望》的回顾和评论占了半数。

    不少人回忆起当年收看《渴望》的情形,十几个人围着一台电视机,九十年代初期,电视机在华国的一些地区尚未普及。

    十年过去,如今国产彩电产能过剩,开始了惨烈的价格大战。

    对《渴望》的回顾,实际上就是对过去生活的回顾,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十年间的风风雨雨,在这个春节来了一次大爆发。

    这就是怀旧的力量。

    当然,也有舆论的引导,好梦公司的宣传正是从这一点入手。

    在一些报纸的副刊上发起了回忆《渴望》的征文活动,征文活动将进行两个月左右,和电影的上映周期相当。

    也就是说,读者每天都能看到这类文章,将怀旧进行到底。

    林晓玲会带着主演们和观众见面交流,京城是第一站,明天是金陵,后天去沪城,接下来的半个月是影片的集中宣传期。

    这半个月的票房非常重要,一旦过了元宵节,大家正常上班,观影的热情会逐渐消退。

    后续只能依靠周末时段和好口碑来吸引观众了。

    吃过中饭,林子轩开车载着林伯清和郑秀莲前往附近的电影院,两位老人也想看看这部电影,贡献一点票房。

    他们在其他方面帮不了女儿太多,至少能做到这一点。

    到了电影院,林子轩陪着两位老人进场,顺便观察观众的反应。

    好梦公司在各大电影院派了不少人手,混在观众之间,了解他们对影片的真实想法,从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预判电影的票房前景。

    如果观众不买账,吐槽抱怨,就要赶紧想办法弥补。

    电影圈的人和观众看电影的角度不同,圈内人觉得不错的片子,观众可能根本找不到看点,这就需要市场部门做前期的调查和后期的跟进。

    但是市场随时在变化,无法保证每一部电影上映后都和调查的结果一致。

    就算在好莱坞,大制作赔钱的例子并不鲜见。

    市场调查只能提高影片成功的概率,不能确保百分之百的成功,最终还是由观众说了算。

    林子轩大致看了看,放映厅里年轻人不多,以中年人为主,还有少量的老年人。

    这是正常现象,大年初一京城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年轻人喜欢热闹,去逛庙会了,老年人在这个时间段会走亲戚串门,老兄弟相互拜年。

    这是京城人的习俗,不会因为一部电影而改变。

    春节有三天假期,加上周末,大概五天左右,到时候才能拿到较为准确的统计数据。

    不过从今天的情况看,《渴望》续集前期的票房不会差,甚至比冯晓刚的电影还要好,《大腕的葬礼》的排片率和上座率没有这么高。

    随着影片的放映,观众陷入了故事之中,跟着刘慧芳重新走过这十年的时光。

    这部片子的情节多是大时代背景下的生活琐事,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娓娓道来,就像是发生在观众自个身边的故事。

    而且,地点就在京城的胡同里,演员还是熟悉的那些人,让京城的观众倍感亲切。

    林子轩清楚《渴望》续集同样存在“北热南冷”的局面。

    想要打破这种僵局只能采用南北融合的策略,弱化电影中的京味,照顾到各地的观众。

    这并不容易,就像李桉想让《卧虎藏龙》获得东西方观众的认可一样。

    在整个观影的过程中,大家看得很认真,或许是影院内多是中年人的缘故。

    他们过来是看刘慧芳的,九十年代初期,青年人的择偶标准就是刘慧芳,看着刘慧芳这些年的经历,他们感同身受。

    对如今的中年人而言,只要刘慧芳没有变,这个世界还是那么的善良和美好。

    他们看得不是电影,而是一场做了十年的梦。

    这从电影院里大多是男人就能看得出来,女性观众对刘慧芳的态度较为复杂,谁也不希望自己丈夫的心里藏着另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还不是真人,想找麻烦都没处找去,只能在心里忍着,能好受才怪。

    特别是夫妻俩吵架的时候,男人一句“你一点都不像刘慧芳”,绝对是致命的打击。

    电影结束,观众没有热烈的鼓掌,反而是发出了轻声叹息,没想到这场梦这么快结束了,他们还在回味影片的结尾。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刘慧芳的笑容,这些年生活的苦难和欢愉都在一笑之间。

    林子轩带着林伯清和郑秀莲退场,听着周围观众的议论。

    他们议论的并不热情,更多的是发出感慨,叙说着共鸣,接下来或许会去喝上一杯酒,也或许会赶回家,陪在家人身旁。

    电影看完,梦醒了,还是家人最重要,就让刘慧芳永远的留在电影里好了。

    回到家里,慕姗姗正在和女儿在院子里玩闹。

    慕致远和李虹都有活动,要么是去给退休的老干部拜年,要么是别人给他们拜年。

    “电影院的情况怎么样?”慕姗姗询问道。

    慕姗姗看过了《渴望》续集,她问的是观众对电影的反响怎么样,由于要在家照顾小雪,她没有跟着一起去。

    “和预期的差不多,观众以中年人为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还是不够。”林子轩回应道。

    他提到了中年观众的观影心态,男人心里都有一个“刘慧芳情结”。

    “那你是怎么想的?”慕姗姗追问道。

    “我是照着你写的啊,你就是刘慧芳的原型,真人都在我身边了,还去想那个假人干嘛。”林子轩打趣道。

    虽然知道这话玩笑成分居多,不实在,慕姗姗还是选择了相信,生活太较真了不好。

    林子轩抱起女儿,和妻子一起走进了屋内,新年的第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

第五百七十三章 少年

    《渴望》续集上映五天,在京城的票房突破了五百万,全国总票房达到一千两百万。

    按照这个势头,一个月内电影票房有望超过五千万。

    打破了冯晓刚贺岁片在京城地区的纪录,票房增长的势头比《生死抉择》还要猛烈。

    《生死抉择》毕竟是一部全新的电影,观众不熟悉,有一个发酵的过程,后期开始发力。

    《渴望》续集有电视剧做铺垫,媒体的推波助澜,十年的积累,刚上映就迎来了大爆发。

    根据好梦公司的市场调查,大部分看过影片的观众表示满意,也有观众觉得没有意思,京城地区的满意度在百分之八十左右。

    南方各大城市的满意度也有百分之六十五以上,达到了及格线。

    观众看这部电影是为了怀旧,没有那么的挑剔,只要故事顺畅,有所感触就好。

    相对于普通观众,影评人的标准要苛刻一些。

    有的影评人认为这是一部合格的平庸之作,合格是指电影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平庸的意思是没什么亮点和发人深省的地方。

    当年电视剧受到欢迎,火遍全国,是因为通过剧中人物传达了一种真善美的感情。

    也和那时候电视节目不够丰富有关,这是《渴望》造成巨大轰动的原因之一。

    十年过去了,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好莱坞大片来袭,喜剧贺岁片的出现,让老百姓开阔了眼睛,提高了欣赏水平。

    把《渴望》放在二零零零年播出,或许就是一部普通的剧集,无法引起轰动。

    如今电影版本仍然延续着电视剧的老路,没有太多的创新和亮点,过于平庸,就像是在看一部十年前的电视剧。

    还有影评人把《渴望》续集和林晓玲的前两部电影做比较,觉得林晓玲失去了艺术触觉,没有挖掘生活的深度和力度,只是展现了生活的表面。

    表面看起来往往很光鲜,但真正有思想的是在表面之下。

    他们批评这不是一个拿过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导演执导的作品,更像是一部二流导演不经意的敷衍之作。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取巧的电影,是第六代导演对于市场的妥协。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影评人的看法,大部分影评人持正面评价。

    《渴望》续集在国产电影里算得上诚意之作,演员的表演精湛,布景讲究,细节真实可信,没有粗制滥造,非常难得。

    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待电影的评价自然也不同。

    影片在时光网上的评分不高,只有六点八,一个是过年期间,上网的人不多,而且上网的大多是年轻人,对怀旧的片子兴趣不大,不觉得好看。

    林子轩对此不太在意。

    或许过上几个月评分就会上来,只有经得起时光沉淀的电影才能成为经典。

    《渴望》续集的观众群体主要是中年人,网上不是好梦公司宣传的重点,九九年华国国内的网民数量不足一千万,不用投入过大。

    目前宣传的阵地还是报纸和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只有等到网民数量过亿后才值得重视。

    华国电视台在新闻上报道了观众排队买票的场景,采访了几位观众和专家,专家提出要制作优秀的国产电影,打造品牌效应。

    《渴望》就是一个优质的品牌。

    有了这个先例,是不是可以拍摄更多类似的电影,比如把《编辑部的故事》和《京城人在纽约》拿来拍成电影。

    这个不太容易,可能会取得成功,也可能会赔本。

    首先这两部剧的主演葛尤和姜闻很难请,如果请不来他们俩,基本上没戏。

    再说,就是题材的问题,像《编辑部的故事》这种情景喜剧和冯晓刚的贺岁片重合了,拍出来的效果会打折扣。

    怀旧要有观众基础,《渴望》是一代人的回忆,《京城人在纽约》显然还达不到那种程度。

    所以,看到《渴望》续集票房大卖,打算跟风的电影公司要谨慎,先调查清楚市场再说。

    倒是林晓玲提起的重拍《过把瘾》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那是个爱情片,符合年轻观众的口味,找青年演员来演,投资不大,容易收回成本。

    黄勃到电影院看了《渴望》续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