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4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月一日晚上十点,华国电视台的科教频道播出了一部纪录片,叫做《舌尖上的华国》,每集五十分***分七集。

    此时没有专门的纪录片频道,纪录片一般划归到科教频道。

    《舌尖上的华国》由姗姗文化投资五百万人民币,历时一年制作完成,一集的制作费用在六十万左右,全程使用高清摄像机拍摄。

    这在国内的纪录片领域还不多见。

    这部纪录片出来后有圈内人不解,这么拍能收回成本么?

    大家普遍认为国内不存在纪录片的消费市场,也没有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

    在西方国家,纪录片一般是由相应的基金会出资拍摄,而在国内则是由华国电视台这样的官方机构以半行政的力量主导。

    或者说,制作纪录片是为了宣传需要,而不是为了赚钱。

    姗姗文化属于民营公司,不是公益性质的企业,投资这么大肯定会赔钱。

    这是事实,林子轩也无法改变,他要的是好口碑,着眼于未来。

    《舌尖上的华国》在没有大规模宣传的情况下播出,收视率可想而知,观众不爱看纪录片,总不能强制吧。

    任何风潮都不是突然出现的,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五一假期,七天时间一晃而过。

    七集纪录片播完,观众的反响不大。

    在纪录片的专业圈子里倒是引起了热议,他们从技术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讨论,高清摄像机拍出来的画面色彩鲜艳饱满,充满了生机。

    技术的革新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对于纪录片行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DV摄像机的流行让拍摄纪录片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但在专业的圈子里,他们对画面更为挑剔,高清摄像机满足了这种需求。

    在内容上,以往的纪录片题材宏大,只是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像是长江大河,古老的宫殿,历史的沧桑等等。

    《舌尖上的华国》从细节入手,平常的饮食,平常的生活,细碎而真实。

    天南海北,一年四季,日复一日,既是美食也是生活。

    这改变了大家对国产纪录片的看法,宏大的叙事,细微的人生,纪录片也可以这么细致入微,精致玲珑。

    最后,他们认为姗姗文化太奢侈了,不过看到总策划和总监制也就释然了。

    慕姗姗是总策划,林晓玲是总监制,这两人在纪录片的圈子里有一定的名气。

    慕姗姗早年在纽约拍过一部反映华人生活的纪录片,林晓玲也是靠拍纪录片起家的,还拿过纪录片的奖项。

    关键是人家不差钱,姗姗文化在电视节目制作领域名气很大。

    《华国之声》每年上亿的广告收入,还有长盛不衰的《姗姗访谈录》,以及旗下的音乐公司,公司的总资产高达一亿五千万。

    尤其是和京城电视台达成长期的战略合作后,借助京城电视台的播出平台,姗姗文化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所以,慕姗姗和林晓玲拿出五百万拍一部纪录片也没什么稀奇。

    再说,这部片子拍的确实有水准,至少为国产纪录片提供了新思路。

    圈子内的讨论很难影响到普通的观众,毕竟纪录片在国内不受重视,当然不是说一点反响没有,只是不够集中,没有爆发。

    林子轩知道想让《舌尖上的华国》走红,通过网络传播是最好的办法。

    不过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他不可能即刻在网上提供视频资源的下载,这和影碟的销售将产生直接的冲突。

    只有等到正版影碟销售一段时间,才能在网上发布资源。

    还有个办法,让好梦公司的演员集体推荐这部纪录片,也能起到效果,这是影视剧的宣传套路,不一定适用于纪录片。

    林子轩觉得纪录片不适合炒作,它需要的是时间上的沉淀。

    在国外,一部纪录片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摄影师为了捕捉到一个精彩的镜头会等上一两个月。

    纪录的不仅是画面,还有时间。

    这是一份需要耐心的工作,真正的沉浸下来,技术和内容只是表面,更重要的是其中传达出的精神内涵。

    《舌尖上的华国》既有技术又有内容,还带着传统文化的韵味。

    好的东西总会有它自身的价值,炒作会显得浮躁,或许能吸引广告商,走上商业化的成功模式。

    不过等到制作第二季的时候,难免会受到商业化的影响。

    人心一旦浮躁,就很难做出好的作品。

    听起来似乎很矛盾,一方面想要纪录片赚钱,走商业化模式,只有挣了钱,才能让纪录片这个行业发展起来。

    另一方面又担心挣钱后大家心里浮躁,为了赚钱粗制滥造。

    仔细想想一点都不矛盾,这种情况在国内随处可见,说到底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心态出了问题。

    愿意脚踏实地干活的人越来越少,走捷径的人越来越多,社会的风气改变了。

    林子轩不是不愿意炒作,只是觉得顺其自然比较好,至于如何处理《舌尖上的华国》,他有着自己的打算,就是向国外推广。

    一方面收回成本,另一方面宣传华国的饮食文化。

    林晓玲在国际上有些名气,纪录片的品质不错,美食是全世界共通的语言,只要多参加一些电影节,总会有所收获。

    电影节不光是为了评奖,也是为影片交易提供的一个平台。

    林晓玲将带着《舌尖上的华国》参加于五月下旬举办的戛纳电影节。

    林子轩还打算走高层路线,国家宣传部门每年都有重点向外推介的影视项目,这些项目主要起到宣传华国文化的作用。

    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会向外国领导人赠送小礼物,有一份礼物清单。

    包括茶叶、丝绸和瓷器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小物件。

    按照规定,国家领导人出访,赠礼不得超过五千块人民币,副总理和国务委员级别的领导人出访,赠礼限制在三千块人民币以内。

    这份礼物清单也叫做国礼后备库,为了充实后备库,国礼司的工作人员每年都会在全国各地挑选价廉物美的小礼品。

    《小雪的大冒险》就进入过这份清单,成为领导人访问英国时的必备品。

    国家推销才是真正高端的推销方式。


………………………………

第七百八十三章 欢送会

    京城电视艺术中心的小礼堂,正在举办一场欢送会。

    李虹正式退休,离开这个她工作了十余年的地方,她是中心的第一任领导,是这家企业的开创者。

    林子轩和慕姗姗坐在礼堂内,身边还有冯晓刚、葛尤、张国粒和赵宝钢等人。

    现场来了不少从艺术中心走出去的演职人员,这十年来中心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影视制作人员,也出了很多的明星大腕。

    可以说,艺术中心引领和见证了华国电视剧行业的发展历程。

    礼堂现场星光熠熠,堪比金莺奖的颁奖典礼。

    艺术中心的接任领导原本想办的更盛大一些,李虹没有同意,她是要退休的人了,不在乎那些虚头巴脑的形式。

    大家一起见见面,聊聊天就挺好。

    她虽然这么想,可其他人不能这么办,不然有不尊重老领导的嫌疑。

    最后决定在这座小礼堂举行欢送会,畅谈过去,追忆往昔,为李虹在艺术中心的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台上一位早期跟着李虹的职工正在回忆当初创业的艰辛。

    “刚开始那会儿中心没有办公室,就在华国电视台对付着,几个人挤在一块儿,转个身都能碰面,用器材都要抢,那时拍摄器材紧张,华国电视台也不富裕,就那么咱们照样拍出了《编辑部的故事》。”老职工讲述道。

    礼堂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十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作为华国电视台制播分离的一次新尝试,李虹拿着一百万创立了艺术中心。

    不能说是一穷二白,但条件的确艰苦。

    在制作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十几个人,一辆破旧的面包车,一间冬冷夏热的摄影棚,拍摄出一部部经典的电视剧。

    当年的那些人有的离开了,有的退休了,那些记忆也随之被尘封,不再鲜活。

    “后来中心搬去了四季青公社,租了一个院子,两排小平房,由于院子小,冬天烧锅炉的煤块都堆放在两排平房之间的过道上,走路都要侧着身子,不小心就碰一身的煤灰。”老职工回忆道,“现在咱们的条件好多了,盖起了办公楼,分了房子,机器也换代了,真是不敢想啊。”

    他们这代电视人属于开荒的一代,吃苦耐劳。

    如今国产电视剧进入到了兴盛时期,他们退休了,没赶上好时候,也可以说他们经历了最美好的时光。

    现在虽然制作条件好了,资金充足了,不过同时烂片也多了。

    没有钱的时候,无论剧组的工作人员还是演员都会精心准备,浪费不起。

    一个剧本打磨无数遍,精益求精,不需要现场改动,演员没日没夜的排练,就为了在实拍时有最佳的状态。

    那时的演员就是在拼,互相较劲,偷懒的、准备不好的演员会被人瞧不起。

    如今时代不同了。

    从“艰苦朴素”到“一切向钱看”,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家的心态自然发生了变化。

    从前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冯晓刚走上台,回顾了自己在艺术中心的生活。

    他在艺术中心完成了职业生涯的蜕变,从一名普通的美工师走上了导演之路。

    “我要感谢老领导对我的信任,把执导《京城人在纽约》的重任交给了一个新手导演,那是我独立执导的第一部戏,那么大的投资,我当时就想绝不能辜负领导对我的信任,要是拍砸了,我就呆在美国不回来了。”冯晓刚玩笑道。

    在林子轩的极力推荐下,冯晓刚成了《京城人在纽约》的导演。

    李虹是艺术中心的领导,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那是第一部在国外取景的国产电视剧,让冯晓刚一跃成为著名的电视剧导演。

    “可以说,没有在艺术中心的成长,就没有我现在的成绩。”冯晓刚感触道。

    接下来,葛尤、张国粒和赵宝钢等人纷纷上台发言。

    从艺术中心走出去的明星大腕们,以他们的成就最高,成了国内影视行业的领军人物,分量极重。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艺术中心才有了过去的辉煌。

    林子轩没有上台,他和李虹的关系不适合在台上发言,这个欢送会的主题主要是赞颂李虹的业绩。

    有人说的露骨一点,有人含蓄一点,大致意思相同。

    林子轩要是上去吹捧一番,就有点肉麻了,他和慕姗姗在台下安心的做观众。

    即便如此,大家也不会忽视他的存在,谁都知道艺术中心早期的辉煌和他有着直接的关系,他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李虹最大的成就或许就是发掘了林子轩。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李虹有任人唯亲的嫌疑。

    不过这种事背后说说就行了,现在李虹退休了,林子轩也成了影视圈的重量级人物,这就成了一段佳话。

    欢送会的尾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