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就结束了。益州军以不足百人的伤亡大获全胜,占领了吐蕃王庭,一口气将吐蕃的领土并入了益州,如此一来,左小右所掌控的领土范围达到了五百万平方公里,体内的皇道龙气暴涨。
而大唐朝廷得知左小右只用五万益州军就攻破了吐蕃王庭,吞并了吐蕃领土,满朝文武为之震惊,而后这些人终于开始正视起了左小右这个二十多年前以山贼身份侵占益州,强逼李隆基封其异姓王位的人来。
这次益州的五万大军其实并没有杀多少人,除了刚开始攻破吐蕃边防军,以及最终攻破吐蕃王庭时前后杀掉的人比较多,全部加起来也不过杀了四五万人罢了,所以吐蕃的人口基本保存完整,只是吐蕃的贵族阶层改变了,左小右也是基本完整接收了吐蕃的国力。
这样一来,合并了益州和吐蕃的力量,大唐军队面对左小右这个异姓王已经没有优势了,这让大唐的皇帝十分焦虑,满朝文武也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臣子是最容易叛变的一群人,因为不管国家是谁掌权,都会重用他们这些臣子,一旦没有这些臣子的支持,任何掌权人都没法顺利接掌一个国家。风往哪边吹,臣子就往哪边倒,这很正常。
为什么人们总是歌颂那些忠臣,还不是因为忠臣难得吗!
比如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魏征,他就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后来李建成被李老二弄死,他就跟了李老二,然后在历史上还得到了铁骨铮臣的美名。可如果魏征是个忠臣,李建成死的时候他也跟着殉主,他就不会得到历史上那么高的评价。所以臣子的忠诚是值得歌颂的,但臣子为了自己的家族利益,另寻他住,也不要责怪他们,毕竟大家都是出来混的,没人想死。
以前大唐强盛,臣子自然会对大唐忠心耿耿,但现在突然冒出一个不逊于大唐的左小右,这些臣子当然会打起自己的小算盘,虽然明面上不会说什么,但背地里肯定会和左小右这边有书信往来。这就和历史上官渡之战前,曹操这边的臣子基本和袁绍那边有私信往来,因为没人觉得曹操能赢,就连曹操自己都觉得自己输定了,但最终曹操却赢了。
这时候曹操就从袁绍那里搜到了一大堆曹军官员和袁绍的私信,而曹操的做法很让人赞叹,他看都没看,当着所有官员的面把这些书信烧掉了,由此感动了那些暗地里做好了头像准备的臣子们,这才有了此后曹军的势如破竹,乃至一统天下。
只可惜曹操的后人不争气,偌大江山白白便宜了司马家。
历史留下了很多故事,而历史也留下了很多可以借鉴的东西,比如臣子私通外国什么的。左小右看到无数大唐臣子发来的书信后,并没有因此鄙视他们,毕竟他们也都是为了生活,跟着谁不是吃饭,但只有跟着最强的那个才能吃的更好,所以他们暗地里投敌的行为可以谅解。只是他们目前效忠的对象被推翻了还好,他们照旧可以过日子,而一旦他们效忠的对象把他们通敌的对象干掉,他们就免不了要得个‘卖国贼’之类的头衔了。
所以一个国家要想稳固,首先要做的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如果一个不爱国的人在自己国家里搞事,那这个国家好不了。后世的华夏和世界局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被西方搞皿煮的国家,基本都国破家亡了,而那些‘独裁’的国家,反而生活的更好。
面对这些大唐官员的暗通曲款,左小右表示了欢迎,不过他也表明自己刚刚拿下吐蕃,暂时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吐蕃方面的建设上,没工夫对大唐下手,所以让他们安心做他们的大唐臣子,如果以后自己这边腾出手来,自有他们的用武之地。
得到左小右的保证,这些大唐官员也就安心了。
而左小右说到做到,之后他用了差不多五十年时间来发展益州和吐蕃。虽然吐蕃属于高原地带,物产不怎么丰富,但有着全世界最干净的空气,最好的自然环境,只要建设方面跟上,绝对可以发展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左小右并没有盲目的对吐蕃进行一窝蜂似的建设,而是因地制宜,根据吐蕃当地的特点,进行不同程度的发展建设,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书同文,车同轨,将汉文化当做唯一的文化进行教育推广,从而达到思想行为的同步,加以对国民的管控。
因为吐蕃的地盘实在有些大,左小右也是花了五十年时间才把吐蕃建设的有模有样。经过这五十年发展,左小右所掌控的领土范围内,已经有了七千多万人口,这一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大唐。大唐目前的人口数量也只有六千万出头而已,吐蕃的人口密度明显更高。
而过去五十年时间,左小右已经将自己的地盘治理成了一个完全的工业化国家,凭借着工业实力,火车、汽车、轮船等大型交通运输工具成为主流,而且其他各行各业也随着工业化的成功,有了爆炸性的发展,现如今左小右治下之民的生活条件和七十年前比起来完全变得天翻地覆,各种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子让地震多发的山川地区百姓再也不怕发生地震了。
而地下的水利系统也十分发达和完善,完全不用担心一场暴雨,将城市变成水上乐园。另外民众们也实现了家家用电灯照明的条件,即便到了晚上,百姓们也可以享受夜间的美好生活了,而不像以前,一到晚上就只能在床上造小人玩。
随着这五十年发展,左小右治下的交通系统也基本发展完善,从而让他的统治力得到稳固,再也不用担心地方军队会不听指挥。
这些年左小右还对天竺那边的领土动起了念头,毕竟是一块不比吐蕃小的领地,而且当地的百姓生活似乎也不咋样,战斗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一打一个准。
不过天竺是西方如来的地盘,他不确定自己打过去,如来会不会跟自己搞事。所以考虑再三,他还是暂且放弃了对天竺的侵占。不过天竺那边没搞头,他发展的轮船什么的可是对南边的海洋很感兴趣,所以最近这些年,他开始着手朝着南边开发。
南边可是有一大片无主之地等着开发,左小右根本不用考虑和大唐之间的争夺,直接就派自己境内的商队、百姓朝着南边开发,过去这些年,基本上南边的无主之地被他占了个干净,这也让他有了一大片辽阔的海洋疆域。
不过还没开发的南方领土环境不是很好,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毕竟是未开发之地,而且高温天气和蚊虫等问题很让人头疼,这都需要时间来将他一一解决掉。
另外南边这片地盘还有不少的土著,这些土著基本就是些未开化的野人,虽然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但非常简单,而且为了食物,杀人根本毫不留情。左小右为了消灭这些土著,也是花费了不少的功夫。
原本左小右还打算拿出五十年时间进行对南方疆域的开发,但此时大唐愈发衰落,北方游牧民族对大唐虎视眈眈,已经发动了数场战争,现如今大唐对北方的控制权基本丧失,五代十国的历史似乎要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左小右发现这种情况后,立即调整了国家政策,将发展南方改成了驱逐胡虏,重现大汉辉煌。
就在这一年秋天,益州军从汉中出兵,直扑北方,开始了益州最大的对外战争。
………………………………
第十四章 百年
三年后。
长安,皇宫。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满朝文武,百万百姓,山呼万岁。左小右身着一身明黄色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感受到疯狂汇聚的皇道龙气,气势不断上升,境界不断拔高,不久之后,周身已是弥漫着莫名气息,整个人也变得愈发深不可测。
三年时间,左小右横扫北方突厥,并将整个大唐的领土打了下来,而后唐帝禅位,左小右终于成为了整个东方的主人。
现如今左小右已经掌控了超过两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治下之民一亿四千多万,在这个时代,可谓冠绝全球,无国可比。
不过这也仅仅是人间的成就罢了,诸天神佛根本没看在眼中,只要他们想,他们随时能灭掉左小右所建立的王朝。
左小右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选择与神佛对抗,毕竟这是一个神话世界,就算科技再发达,面对神佛也是无计可施。
你以为有飞机大炮就行了?神佛随随便便一个法术就能让你零件散乱,变成一堆废铁。而且神佛要是对你的发明感兴趣,随手就能抢了你掌握在手里的科技成果,你藏都没法藏。
正因如此,左小右并没有改变民间百姓对神佛的信仰,他们还是该信谁信谁,反正现代的时候也是各种宗教争抢信徒。只要别胡搞瞎搞,执政者还是不怎么管的。
不过左小右对宗教管控还是比较严格的,朕可以允许你们传教,但你们绝对不能为了自己的宗教利益给朕搞出破事来,不然朕必定派大军将尔等剿灭!
佛道两教还是很配合的,他们知道自己要发展信徒,必须要有当权者的支持,不然肯定是发展不起来的。神佛也不可能威胁当权者,毕竟他们修的是正道,如果犯下杀戒,可是会陨落的,所以左小右不阻止他们发展信徒就已经很好了,不敢奢求更多。
不过左小右自身还是更支持道教,他相信万事万物都应该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就比如繁衍后代这个问题,佛门居然戒女色,如果世人都这样,只怕一百年后就会灭绝了。而且佛门还有太多的戒律是左小右无法忍受的,比如喝酒吃肉啥的。要是酒难喝,肉难吃也就罢了,但猴儿酒那么好喝,烤肉、炒肉、炖肉、涮肉那么好吃,你怎么可以让朕和子民戒掉!
简直大逆不道!所以左小右或明或暗的支持道教。正所谓上行下效,皇帝陛下喜欢和支持道教,各级官员当然会更偏向于道教发展。这样一来,佛教的传播就陷入了困境。偏偏他们还没法说什么,左小右并没有限制他们的发展,但他手底下的官员们却把发展资源挪到了道教那边,这让佛教如之奈何?
眼下左小右已经拥有了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治下之民一亿四千万,换成别人,肯定会惊呼左氏王朝的强大,但左小右却觉得太弱了。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却只有一亿四千万子民,实在太少了。于是左小右制定了一个百年发展大计,要用一百年时间将自己的帝国变成一个人口超过二十亿的超级大国。
治理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利益分配,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左小右并没有搞先富起一部分人那一套,而是全民一起干,虽说是按劳分配,但最高额度是受到严格控制的,绝对不允许出现90%财富掌控在5%的人手中那种情况。
在左小右的政策下,商人可以多多的赚钱,但一旦超过‘一千万’这个数字,就会将多余的财富捐出来,或是修桥铺路,或是投资公益,他们手中不会有任何特权,最多就是不缺钱花,能娶个漂亮点的媳妇罢了。
而底层百姓也不会太穷,基本上都能达到年入‘十万’的级别,除非是特别懒,自己不上进的那种人。这种人倒是可以靠每月领取一千块救济金活着。不过一千块,也就是吃饱饭的程度,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