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批判满清是中华全面复兴之必要条件-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仇视的外国人发生任何联系。无论如何,在现在这个时候,西方各国政府进行干涉只能使革命更加暴烈,并拖长商业的停滞。 
满清关紧国门、禁海休船是征服者为了防备中国人外逃,避免掠夺成果被其他列强分肥。同时,在政治上避免反清志士逃亡到海外联合建立光复基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就是在海外谋事、国内起义,并在早已海禁放开之后。 如英国军官伶俐在其《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一书中所说,“……这样,满清政府的排外政策还有什么奇怪呢?闭关自守是清政府的救星;他们的确知道他们的权力是建立在汉族奴隶的软弱愚昧和迷信退化之上。” 
万明在《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中通过对明前期、后期及清前期海外政策动态和静态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从整体主导趋向来看,贯穿明朝海外政策的主线是开放的,因而其政策实践也是较为成功的。而贯穿清代海外政策的主线则是封闭的,因此严格意义的闭关政策是清朝形成、确立和完备化,最终导致了近代国家民族的深重灾难。万明说:
从内容上分析,海禁政策包含有海防意义。明初遭遇来自海上外来势力侵扰是客观事实。明初海禁政策出台,遍设卫所于海岛,建起了万里海防,成为保卫国土的海上长城,是积极的海上防御??而清初实行海禁政策只是针对海上抗清力量,没有外来势力自海上侵扰的问题,却实行了全面禁海,在沿海6省大规模禁海之外,又加迁海,将明代所设海上防御之所尽行废毁,迁入内地,将海外岛屿尽弃,实际上是有海无防。
从实质上分析,明朝初年出于全面集权的需要及对海外贸易利权在上的考虑,惟留朝贡贸易为对外贸易惟一孔道,积极推行朝贡贸易这一官方海外贸易,海禁主要是与之配套出台的政策。郑和下西洋便是推行官方海外贸易开放政策的突出实例。因此,明朝初年的海外政策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明初的海禁,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海禁。而清初沿袭前朝,不顾时代的演进,惟保留朝贡贸易,但与清廷建立朝贡关系的海外国家却寥寥无几,政策本身即是对明中叶以后民间对外贸易发展趋势的逆向行为。总的来说,清前期采取了置海外贸易完全不顾的极为消极的海外政策。这是一种封闭的海外政策,是完全意义上的海禁,是闭关自守的集中表现。清初海禁政策乃至迁海政策的推行,致使40 年间正常对外贸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特别是相对明朝后期对民间的开海政策,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的倒退,尤其考虑到西方商业资本主义狂潮席卷世界,一个世界市场正在形成之时,其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可以说是延误了中国的发展。 
以政策结果而论,明朝开放的海外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渐变,促进封建社会晚期政治经济结构发生松动,拉开了中国迈向近代的帷幕,同时也加速了封建王朝腐朽灭亡的过程。清朝封闭的海外政策,将明末中国海上力量扼杀殆尽,把已加入世界市场近代国际贸易竞争的中国海商置于死地,抑制了社会活力,成功地使中国明末的社会发展方向逆转,返回了封建的老路,建立了封建的盛世。换言之,清朝中断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向型变化,代之以循环型的变化,使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渐变发生断裂,与世界发展大势适相背离,南辕北辙,以致中国在封建旧轨道上缓慢前行,与发展迅速的西方差距越拉越大,说中国发展到近代的机遇在此时即已失去,应该说是不过分的。 

附录一:少年民族英雄夏完淳
收集、整理:嘉林
夏完淳(1631~1647),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明松江府华亭县人(现上海市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园浜。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天资聪颖,早慧,五岁读经史。时陈继儒曾诗赞:“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七岁能诗文,九岁即作《代乳集》。允彝出游远方,常携完淳,使其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
从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文章气节深受二人熏陶。其《南仙吕?傍妆台?自叙》:“我本是西笑狂人。想那日束发从军,想那日霜角辕门,想那日挟剑惊风,想那日横槊凌云。帐前旗,腰后印,桃花马,衣柳叶,惊穿胡阵。”“盼杀我当日风云,盼杀我故国人民,盼杀我西笑狂夫,盼杀我东海孤臣。月轮空,风力紧。夜如年,花似雨,英雄双鬓。”再如:“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氏头。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励志鸡鸣思未楫,惊心鱼服愧同舟。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精卫》:“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少年英雄倚剑报国形象跃然纸上。
完淳年十四,识女孩秦篆,曾传词曰:“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十二玉阑干,风有灯明灭,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后娶其为妻。
完淳少年即胸怀大志,至十一二岁,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其中。”一次完淳问其岳父钱栴:“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丈人惊愕,一时语塞难答。
崇祯十六年(1643年),完淳十三岁即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继其父、师所创“几社”。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自称“江左少年”,上书四十家乡坤,请举义兵为帝出力。
为救国复明,父子倾尽财富,毁家抗清。1645年(顺治二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十五,随父、师于松江抗清。失败,夏允彝投水自殉。乃随子龙联系太湖义军,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不久,太湖义军被灭。完淳泅水脱险。恢复华夏意志坚定不移。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惊佩感叹。
1647年(顺治四年)春,明鲁王(朱以海)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和时为帝草旨,可调动人事,类今国务院办公厅副厅长)。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秀才谢尧文,使其海上赴舟山呈与鲁王。尧文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后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廷得完淳所书谢表等,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清摄政王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
完淳避于嘉善岳父家,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意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幸于六月底被清迁侦获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林山(即辰山),念先生子龙,作诗《细林夜哭》,以表哀悼。船过吴江,又作《吴江夜哭》,以悼念吴易。过江宁,望钟山,大笑曰:“我得归骨于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孝陵,千载无恨!”
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讯并劝降:“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院即为洪承畴,反话正说、寓贬于褒,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之实情,完淳更声色俱厉:“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面红耳赤,满头是汗,色沮气夺,羞愧不已,无辞以对。初崇祯帝以洪承畴战死,为其大办国丧。岂知洪承畴中努尔哈赤美人计,降清,立成满清鹰犬、朝廷叛徒和民族败类。
时钱栴亦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在狱中谈笑自若。写下许多感情激愤的诗篇,如:“片风丝雨笼烟絮,玉点香球。玉点香球,尽日东风不满楼。暗将亡国伤心事,诉与东流。诉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愁。”自被捕至狱中作诗集《南冠草》,另《狱中上母书》及《遗夫人书》等,俱为慨世伤时、怀友和悼亡之作,亦表达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之爱国豪情。谢枚如云其诗词作品“如猿唳,如鹃啼”,或悲或慨,或凄或壮。“英雄恨,泪满巾,何年三户可亡秦。”“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魂。”少年侠肝义胆,激越豪情,英雄气概,吞山河,盖宇宙。传诵千古。
如上母书:“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深厚孝心,慷慨悲壮;与妻诀别:“三月结缡,便遭大变,而累淑女,相依外家,未尝以家门盛衰,微见颜色。虽德曜齐眉,未可相喻!贤淑和孝,千古所难。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后,夫人又不得不生。上有双慈,下有一女,则上养下育,托之谁乎?……言至此,肝肠寸寸断,执笔心酸,对纸泪滴……身后之事,一听裁断,我不能道一语也,停笔欲绝……吾累汝,吾误汝,复何言哉?呜呼。见此纸如见吾也。”凄怆哀婉,视死如归,绝不贪生,更显其柔情万种。
完淳继其父所作之政论集《续幸存录》,析南明弘光朝败亡之因,识见超卓。如谓“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故郭沫若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完淳坚信“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
九月十九(1647年10月16日),押至南京西市刑场处斩。至刑场途中,完淳肩负重枷,脚戴重镣,满身伤痕,仍大义凛然,昂首挺胸。围观民众落泪,完淳则高声吟诵: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范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临刑前,完淳傲然挺立,拒不下跪。刽子手战战兢兢,不敢正视,三声催魂炮后,仍呆立不动。待监斩官再三催促,才用发抖之手了结少年英雄灿若日月之生命。完淳时年十六。真可谓“少年英雄,壮志未酬,生死关头,凛拒苟且偷生,慷慨赴难。”牺牲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松江小昆山荡湾村夏允彝墓旁。其岳父等三十余人,同时遇害。
著作《南冠草》、《续幸存录》、《玉樊堂集》、《夏内史集》等。今合编为《夏完淳集》,辑有《云间三子新诗合编》(九卷)。夏氏父子之墓,受后世瞻仰凭吊,成当地胜迹。碑上“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十字由陈毅于西元1961年题写。
三百余年时光,弹指一挥间。少年英雄之侠骨、诗章、柔肠,穿越时空,撞击人心。后人称赞夏完淳“生为才人,死为雄鬼”。进入新世纪,更有汉服运动实践者等集体隆重拜祭少年英雄夏完淳,以缅怀先烈,强民族精气。
另附:《别云间》赏析
佚名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