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其实就是看运气了。运气差的就会被射中,而运气好的接下来就不一定还会有这么好的运气了。但是快速的奔跑还是会增加存活的几率的。因此在城上的黄巾军放出第二波箭雨的空档里。城下的曹德军的刀盾手再次提高速度,加速向城下跑去。
城上的黄巾军总共也就放出了四波箭。攻城的官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来到了清河城的城墙脚下。而两千人的刀盾手也是付出了近五百人的伤亡。清河城的中的黄巾军毕竟是与别的地方的黄巾军有所不同。先不说兵员素质怎么样,最起码士兵的装备要好的很多。从城上射下的箭雨就可以看得出城内的黄巾的装备很充足。
从刀盾手进入城上的黄巾军的射程到跑到城墙下面。黄巾军射出的四波箭雨皆是充足的很。
这个时候城头上的黄巾军就不能再任意的放箭了。因为此时最后出发的官军弓箭手也差不多进入了射程。还露着身子在城头放箭那就是给在城外的比自己技术好的官军的弓箭手当靶子。
这个时候的黄巾军弓箭手就跑到了后面。而身强力壮的士兵则是上前将早就准备好的大石块向城下扔去。有很多的黄巾军力士在刚刚举起石头的时候胸膛上就插上了曹德军的箭矢。但是被举起的石头因为引力的作用。有的会掉到城下砸到城下曹德军士兵的头顶上。有的则是掉入了里边,刚刚被射死的人的身边。然后又会有一个黄巾军士兵在此把这块石头举起来扔下去。
很快,在清河城下已经有越来越道的曹德军刀盾手聚集在了一起。而城上的黄巾军扔下来的石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几乎每一颗石头都会砸到一个人。然后在石头的身上沾满了鲜红鲜血掉到了地上。但是,在一会之后,这些石头就会排不上用场了。因为抗着云梯的攻城部队也已经紧跟在刀盾手的后面来到了城墙下。随后,一架架的云梯被架上了城头。先前憋了一肚子气的刀盾手立刻将盾背在了身后,将手中的刀咬在嘴里顺着云梯往城上爬去。
现在的黄巾军已经不敢明目张胆的露出身子往城下射箭或是扔石头了。因为曹德军的弓箭手早就已经进入了射程,不断的向城头上那密密麻麻的晃动着的人影射箭。虽然,曹德军的弓箭也很犀利,但是为了保住城池仍然有黄巾士卒不断的往下仍石头。
云梯是人们发明出的攻城的利器。就像刀与盾一样。有了云梯自然有防御云梯的工具。很快一架架的云梯被城头上的黄巾军用长杆给推的偏离了方向。由于时间的关系,曹德军只有简易的云梯并没有制造沉重的防御力强的云梯。这时在被推倒的云梯上攀爬的曹德军士兵因为后背上背着的盾牌有的反而捡回了一条小命。
在慌乱的战场上,谁都不会去注意在自己背后有着什么,更何况还是处于高空坠落中的士兵。曹德军的士兵将盾牌背在身后就可以防止在落地的时候,一些竖立的刀尖,石块之类的穿透身体或撞断脊柱。
渐渐的攻城战进入了白热化。攻城一方想尽了一切的办法要爬上城头。随着攻城车的到来,胜利似乎已经在忘了。沉重的攻城车的主要攻击手段就是用中间挂着的巨木撞开城门。让更多士兵从城门洞中杀入城内。但是,由于攻城车目标太大,行动迟缓,因此攻城车周围的士兵是损失最大的。就在众士兵历尽千辛万苦马上就要将攻城车推入城门洞的时候。一片由火油组成雨幕从城头上浇了下来。顿时整个城门洞前陷入了火海之中。
巨大的攻城车也被火油点燃剧烈的燃烧着。而在一旁的曹德军士兵一个个的浑身冒着火不断的嘶喊着在地上打滚。
先前的防御中。张宝就是为了防止有大型的攻城器械,火油还一直没有割舍的动用。直到曹德军的攻城车出现之后,张宝才下令把为数不多的火油拿了出来,并在关键时刻起到了最大的作用。
一直在后方的曹德见到攻城车已经被大火吞噬了,也随即鸣金退兵。再打下去也只是徒增伤亡了。
(两章一起,求推荐票。)
第八十一章 可怜的皇甫嵩
就在曹德对清河城发起进攻的时候。在西边,皇甫嵩也开始了对广平城的进攻。早在曹操长途奔袭宛城的时候。皇甫嵩就已经提兵北上了。从宛城之战到现在已经有三个多月了。而皇甫嵩在渡过黄河之后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到了魏郡。那时曹德才正要从颍川出发渡黄河。到现在也是已经过了两个多月了。照常理来说皇甫嵩的大军应该早就打下了广平城才对,而现在的情况却是皇甫嵩才刚刚发起第一次进攻。
而且攻打广平城的不只有皇甫嵩的军队还有袁家俩兄弟的人马。难道是皇甫嵩在等援军?既然皇甫嵩有胆带着三万人强渡黄河,直捣敌人老巢应该是有着万全之策的。而且等援军需要两个月么?
皇甫嵩此人。有谋略,有胆识,并且有非常高尚道德操守。在东汉朝廷发兵镇压黄巾军的时候。皇甫嵩与卢植可以说是所有正统中央军的一把手。可惜大军还没有走出司隶地区,卢植就因为朝中宦官下绊子返回洛阳了,这样一来,大军的指挥权就全部落到了皇甫嵩的身上。而那些在朝中唯恐天下不乱的小人又把朱隽提拔了起来。但是因为朱隽非常的尊敬皇甫嵩,所以一直都是在其位不谋其事。全部将军权交给了皇甫嵩。由此可见皇甫嵩并不是一个莽撞的人。而为什么皇甫嵩会突然急功近利的向北行军。并且在紧要的地方却停止了脚步。
答案就在洛阳城中。答案就是有人眼红了。如果皇甫嵩继续向北进攻的话,广平势必会成为皇甫嵩的垫脚石。紧接着就是张角老道的老巢巨鹿了。如果皇甫嵩成功端掉了黄巾军的总部,那洛阳就有人会不高兴了。
现时空中的东汉朝廷已经大致分为了三个派系。一是宦官,以张让为首的宦官集团已经完全的蒙蔽了当今天子的耳目。二是外戚,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掌控了大部分的军权。三是世家,其中以袁家为代表的世家基本上控制了朝中大部分的官员。其实还有一个就是真正忠心为国的学子。这部分一心向汉的忠臣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形同散沙根本无力与其他三个派系进行权利的斗争。因此只能在其他的派系的缝隙中挣扎。而卢植、皇甫嵩就是其中的典型。卢植为什么会在大军还没有开战就被调回了洛阳就是因为卢植这个人很正直,没有给任何人送礼。结果人家不费吹灰之力,卢植就乖乖的回洛阳呆着了。而原历史中卢植可是在黄巾军基本平定之后才被小人陷害进了大牢。
皇甫嵩的进军的顺利已经让在洛阳的几大派系的首领感到了危机。因此连忙向皇帝打小报告。最后一道圣旨成了皇甫嵩大军最大的拦路虎。与圣旨一同到来的还有三个所谓的调查员。来调查皇甫嵩到底有什么违纪的行为。皇甫嵩虽然是一心终于朝廷的,但这个人是非常的圆滑的。一看洛阳的这个架势顿时明白了这道圣旨的意思。
接下来,皇甫嵩好吃的好喝的伺候了这仨调查员一个半月。而这仨特派员也将自己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吃了喝了拿了还不办事。一直到最后洛阳的世家派系与外戚派系结成了盟友,达成了秘密的共识。然后仨特派员各自接到自己主子的密信,然后在高高兴兴出差公费吃喝了一个半月后又提着所谓的红包,带着满肚的大油回到了洛阳。这仨人临走的时候向皇甫嵩下达了三条命令。但是也可以说是一条命令,那就是等袁氏子弟袁绍袁术到达后再发动进攻,城池是谁占得不打紧,张梁必须要让这俩兄弟其中的一个杀了。
皇甫嵩连忙做出了确定,肯定以及一定的承诺后。终于送走了三个祖宗。而此时的袁家俩兄弟其实是很悲催的。
在黄巾起义爆发后,洛阳在经过早先的震惊之后,迅速的做出了反应。而朝中的世家派系也迅速的出手了。那就是派出袁家的子弟袁绍、袁术俩兄弟领着一部分官军一部分私兵讨伐黄巾军。这俩兄弟虽然在小的时候不学无术,整日里跟曹操曹德他们斗殴赌博,但毕竟是大家族出来的。所以这俩人也是有两把刷子的。这俩兄弟原本也是有点不合的。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家里也不允许俩兄弟私斗了,然后在经过家长的严厉训斥之后,暂时勉强的算是同心协力了。
俩兄弟一商量就决定要来一记黑虎掏心,直捣黄巾军老巢。因此俩人带兵从洛阳出发后直直向北走去了。然后穿过太行山直接兵临巨鹿城下。然而俩人显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同心。一路上明争没有,暗斗却是不少。渐渐的大军一直在太行山里打着转。要知道太行山里可是土匪的天堂啊。因此两兄弟黄巾军没杀多少土匪倒是剿灭了不少。
即使两兄弟暗中不和但是他们的实力仍然远远超过太行山里的土匪。众多的土匪山寨被逼无奈下也结成了同盟。只要这俩难兄难弟打其中的一个山寨,其余山寨的土匪就在后面搞小动作。搞得太行山里是整天鸡飞狗跳的。
由于两兄弟谁都不相信谁。谁也不肯让另一人作为后军。为此耽搁了不少的时间。最后无奈之下,俩人只好分兵。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样一来,两人分开的实力打土匪还是绰绰有余。好不容易将太行山里大股的土匪都打散了,两兄弟都松了一口气。但是一件更恐怖的事突然就冒了出来。被打散的土匪又重新聚集了起来。而且不是以联盟的形式了而是直接形成了一个山寨。
两人的士兵满打满算出发的时候是不到六万人,现在只有五万余人了。可是他们面对的土匪却是有近十万的人手。为首的赫然就是在后世大名鼎鼎的张燕。
而这个时候,确正是皇甫嵩攻下魏郡的时候。很快袁绍袁术俩兄弟,接到了家里的来信。信中严厉斥责的两兄弟的所作所为,并告诉了他们别再继续跟土匪玩了。人家皇甫嵩都打到黄巾军的大门口了,你俩还在这墨迹。赶快赶去与皇甫嵩汇合。事情早就已经安排好了,你俩只等着那功绩就行了。
这俩兄弟看完信后,立刻甩掉太行山中的土匪直直奔往了广平城。太行山中的土匪一看官军被自家的大首领张燕给吓跑了顿时热烈的庆祝了起来。一直遥遥的缀在袁家兄弟的后面欢送着官军出山。而张燕在众土匪中的威望也达到了顶峰。
第八十二章 广平城攻防战
最后的战斗的号角终于吹响了。曹德在东面向清河城发起了进攻,同时皇甫嵩在西面也向广平城发起了进攻。
虽然最后的战斗才刚刚开始,但是皇甫嵩的结局似乎已经注定了。胜了是袁家兄弟的功劳,皇甫嵩自己能有个助攻就不错了。败了,后果由皇甫嵩承担。虽然皇甫嵩是一心向汉的忠臣,但皇甫嵩明白没有了兵,没有了权,就什么都没有了,更别提报效国家了。但是皇甫嵩不甘心让自己麾下的好儿郎白白的送死。论智力,皇甫嵩、袁绍、袁术可能不会差太多,但实际应用上,袁家俩兄弟要比皇甫嵩差的多了。
两人在几个月前还是每天以吃喝玩乐为主的太子党。而皇甫嵩则是在战场官场上滚摸打爬了半辈子的人。纵然袁家二人再怎么熟读兵书,实际战况肯定不是照搬兵书这么简单。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