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将军,要让匈奴的暗探相信我重病,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现在,是给匈奴人一个深刻教训的时候了。”李原眸中精芒一闪,浑身凌厉的杀气一下弥漫开来。
称病不见的这一段时间。
李原其实并没有远离关中,他神秘到达了位于沮水的兵造,在那里,次师彭越在研究“天火”时发生了意外,按照科学的术语来说,是在研发黑火药时因为比例调配出现问题,而导致整个兵造负责天火的工匠小组损失近一半人。
没有专业的指导,单靠一些炼丹的经验,很难稳定的获得威力更大的“天火”,李原在沮水的这段时间,就是与彭胜一道,钻研获得“黑火药”的稳定配方,同时,他也希望借着这个机会,能对彭胜等人作一些引导,帮助他们朝着火药史发展的轨迹而不断深入。
秦国的未来。
需要比铁器更为强大的武器,虽然不能从冷兵器时代一下跨越到热兵器时代,但如果能有一些尝试,让秦军获得更加可靠的先进性武器,李原觉得还是有可能的。
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雷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这句话换到二千余年前,也一样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战国七雄争霸,最终西秦胜出,这中间除了法家制度的严谨和先进性外,有六世奋烈和始皇帝这个千古一帝的因素,但其中更主要的,还是秦国在农业、手工业、军工制造业(兵造)等多个领域领先于六国对手。
农业方面,郑国渠、都江堰两大水利工程的疏浚,为秦国几十万大军的征战提供了充足的粮秣供给。
手工业方面,咸阳、临夏、义渠、狄道等各个秦国城池都有专业的作坊,其生产和加工出来的物器被西域等各地的商人贩运到更遥远的西方,从而给秦国带来了额外的利润,而这些收入在取得之后,被统一分派到了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中,最后为秦国统一大业添砖加瓦。
与之相反,关东六国在这方面虽然也一样有进攻,但四大公子把持下的国家经济贸易,再多的利益也只是供养了门下的数千宾客,以致于国家之外另有一国,国家积弱与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孟尝君四公子的豪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一项军工制造业方面,就不用多言,大秦兵造天下闻名,每一件兵器上面,都有工匠的名字、制造的时间、监制的人员,这条生产流水线与后世工厂并无二致,而六国一方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显然不能与之相抗衡。
当然,这些都只是秦国过去的荣耀,面对匈奴这个正处于全盛时期的强大对手,秦国要是仅满足于过去的这点进步,不思进取的话,那秦匈争霸的结果往好了说也只能是两败俱伤。往差了说那就如历史上的大汉一样,不得不屈辱的一次次“和亲”,以谦卑的姿态来换得休养生息的时间。
科技的发展,必然带来综合国力的提升,而军工技术特别是武器层面的更新换代,则更能在短时间内给予以军事立国的新秦以强有力的支撑。
当年,代表着青铜武器最高水平的机弩支撑起了一支支疾进的秦国军队。秦军以制式统一的武器为先导,再辅之以严整的军纪、勇悍的士兵可以横扫关内,帮助他们横扫六国,成就大秦。
但这一切并不表明,秦国就此可以高枕无忧了。在对手换成了匈奴人之后,秦军的这些优势相比较之下。虽然依旧存在,但已经不明显了。
如今,新秦迫切的需要另外的一个划时代的军事革新,来帮助秦军将士对付冷兵器时代最为膘悍的对手——匈奴骑兵。
匈奴人的马上游击战术,就如同二战时德国的潜艇海狼一样,一路跟踪一路撕咬,秦军的青铜弩矢再厉害。也总有射尽的一天,而那时候,赤手空拳的秦军将士面对快如闪电的马上骑士,很难有什么胜算。
当然,随着马鞍、马具、马蹬的提前应用,秦骑兵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比匈奴人差许多,但这种均衡能够保持多久,李原并不确定。
毕竟。象马鞍、马具等东西,只是简单的一种技术层面的革新,并没有保密的可能,换句话说,只要有一个秦军骑卒战死或被敌俘获,就有可能被敌方所仿制,那样的话。秦军就又会陷入到不利境地。
所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秦国必须拥有足以超越这个时代所有对手的杀手锏,而它就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
二年前。彭胜“出人意料”的在守卫沮水兵造时动用了炼丹时偶尔发现的“天火”,这一发现在被书陈到李原案前时,秦国的官员们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次可能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发现。
幸好,李原不是中国历史上最终将火药仅仅制作成焰火的昏庸帝王,他的个人阅历中,对于火药的理解和认识,要比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要深刻。
彭胜被提拔为兵造次师之后,在研制火药的配方,特别是研发拥有大威力的爆炸火药方面,投入了最大的精力,但有句老话说得好,欲速则不达。彭胜的心急没有让他在预期的时间点内获得多大的进展。
随同季布、季心前往西域的那支“天火”小部队,是彭胜在两年时间里取得的全部成果,而所谓的“天火”,只是在黑火药基本上的一种简单的革新,其威力和后世的鞭炮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当然,以鞭炮的声响和威力,充其量只能吓吓匈奴人的战马,一旦对方习惯了这种声势很大但其实无甚大杀伤力的新事物,“天火”的作用就没有那么大了。
如何让火药成为秦军的武器库里的一员,这是摆在李原面前的一道难题,指望彭胜自己闭门造车肯定不现实,所以,这二个月来,李原借着迷惑匈奴人的机会,秘密的到达了沮水,专心指点起了彭胜和兵造的一干匠师。
三大兵造之中,郦山兵造以传统的青铜制式武器生产为主,晋阳兵造在司马印的主持下,借助云中、河东一带丰富的露天煤石资源,再加上并入了邯郸、西平等地的锻铁工匠,在铁制武器及农具的生产上,晋阳造走上了前列。
目前,秦军大规模的换装已经接近了尾声,除了象边军这样习惯了青铜机弩的特殊兵种之外,秦军的野战主力部队,大多装备了铁制武器,只有象地方的郡兵、县里的临时青壮、乡亭的差役,还在使用更换淘汰下来的青铜兵器。
相比之下,沮水兵造最为神秘,尤其是在火药偶然发明之后,李原更是调动了禁军羽林部队,将沮水一带划为军事禁区。
这次在沮水,李原亲历亲为,将自己学自共和国军中的一些知识悉数讲解给了彭胜等人,这些知识在二十一世纪,不过是一些大众化的东西,只要百度一下就能知道,但在秦时,这些纯理论的东西却让彭胜等人心惊不己。
“武王,果然是神仙指派下来的君王,连这些深奥的不知要花费多少次尝试才能得到的结论都能知道——!”彭胜在心惊之余,心中波澜起伏。
知识,就算吸了水的海绵。
这些日子以来,李原就象一个老师,帮助彭胜等学生一点点的了解物理、化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在一次次试险时,彭胜等人从开始时的面露惊异,到习以为常,再到最后的举一反三,这些质朴的秦人回报给李原的,是一个个惊喜。
九月七日。
一个值得秦人永远记住的一天。
在秦岭西部的深山里面,沮水兵造的匠师们经过三百一十八次的试验,终于成功的研制出了可靠性、稳定性、实用性都不错的“天雷”炸药。
天雷与天火。
一字之差。其威力却不可同日而语。
天火,充其量就是一种能够喷火、并发生小规模爆炸声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惊吓到马匹的点火装置。
而天雷则是被装填在一个个陶罐内,中间除了经过配比的黑火药之外,还有瓦片、石块、铜簇甚至于蒙蔽人眼睛的白灰等等,这些东西被紧紧的充填在一起,再以麻线作为导火线,在作战时,持罐士兵可以躲在盾牌兵、长枪兵的后面,等敌冲到合适距离时,点燃麻线然后迅速的扔出。
这种战法有些类似于后世的手榴弹,当然,其威力是不可能相比的,不过,天雷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杀伤杀死多少敌方士兵,而是通过突然的爆炸,让敌方的战马受惊慌乱,从而让敌骑陷入到混乱之中。
这次回转长安,随同李原一起回来的,还有经过特殊训练的近一千余名天雷战士,这些禁军出身的年轻士兵们,在秦岭的深山里面,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未能等到这种新武器的应用,就在试验中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天雷在制作和应用过程中,还有许多的缺陷。就比如导火线问题,现在只能用麻线来替代棉线。这是由于真正意义上的棉花还没有从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流传到中国,在巴蜀以南的一带,或许有木棉存在,但在中原一带,几乎不存在种棉这一说,百姓的衣服也多以麻布、葛布为主,而有钱的商贾、贵族则以锦锻和丝绸为主。
麻线燃烧的稳定性,要低于棉线。主要就是燃点不稳定,有的时候燃烧得过快,造成天雷尚未出手,就告爆炸,有的时候又因为麻线受潮或其它原因,造成导火线在烧得一半或快接过陶罐入口时熄灭。
在一次次血与生命的经验教训下,天雷的制造者和设计者们,以一个古代科学探索者的严谨态度,探求着新科技的无穷奥秘。
在秦国百姓的期盼下,神武王李原终于回到了长安。
面对匈奴的大举入侵,他要亲征河套,他将带领着秦军将士们,去收复被匈奴人占领的失地,去解救在匈奴铁蹄下挣扎求生的同胞。
大秦!
尊严不容践踏。
如日东升般的新生秦国,一支支出征的秦军将士将用胜利来证实自己的强大与荣耀。
第三百九十五章 大反攻的号角
武王复出!
武王其实并没有重病,而是前往秦国的祖先发源地天水河谷,祭祀建立起秦国的列代君王、先贤。
这个官方的说法,虽然让一些智慧聪明的人不太相信,但对于大多数的秦国百姓来说,却是最能被接受的。
这些天来,匈奴人在河套的残暴让一个个血性的秦人怒发冲冠,让那些归附到秦国不久的关东郡县新秦人愤慨。随着新秦统治的日益稳固,新秦人对秦国的归属感也在一天天增强,有越来越多的关东人氏认为:七国内战,那是兄弟之间的争斗;与匈奴人的战事,则是两个民族之间的搏杀。
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把匈奴人赶出去,然后秦国大军长驱直入,进入漠北,扫荡匈奴王庭,彻底解决这个困扰中原民族多年的患疥。
十月一日。
李原在长安誓师,来自秦国各地的精锐之师聚集一处,为了应对这次匈奴人的大举来犯,秦国中央朝廷除了号令边境线一带的各支部队就在向战事激烈的地方靠拢外,还从秦国腹地除江东以外的各地征发兵卒,加入征讨大军。
将领方面,王尚、钟离昧分别成为李原的左右手,谋士方面,李左车、娄敬均被李原招入到帐下,而一直渴望能够上阵杀敌的独眼猛将曹信,则被任命为先锋将,这一命令也让曹信足足兴奋了好几天。
除了曹信之外,许多年轻的秦军将校也有一大批加入到了出征的序列之中,这里面的不少人就是当年随同李原从关中各地撤退到雍歧的少年,而在这些年轻人中,最为出色的一位就是现在河西独挡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