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看啊,那一个家庭,家是在悬崖上,楼下就是大海,常年被海浪威胁。。。”
“还有还有,那个山城的家庭,好家伙,这房子是建在了山底下啊。。。”
“呵,这还有一个家庭是在可可西里啊!”
“这是要玩死桐儿啊!”
第五十八章来自布依族的委托(求收藏、推荐)
话题热度持续发酵,民众在参与,业内的设计师也被吸引了过来。
节目组列出的十个候选家庭实在是太有特点了,改造的复杂性让人嗔目结舌。
知乎,国内一大型网络社区问答平台,早早的就有人发出了提问:
“求问大触,对于《梦想改造家》最新一期的候选家庭,你怎么看?有业内人士来分析一下吗?”
数据显示这一提问被上万人所关注,底下评论也有数千。
有路人回答:
“确定不是节目组在巴黎受了太多苦,准备的报复?当然,我是业外人士,可能这种情况对于业内的设计师来说都是洒洒水!楼下的,你怎么看?”
“嘿,我就想问节目组,这些挑战性地狱难度的候选家庭是从哪儿里找的?”
“我不管,我就相信桐儿!我就想知道,桐儿怎么处理纸片楼那个家庭,我看啊,干脆拆了重建最省事儿!”
更有藏着的资深设计师出来回答:
“嗯。。。首先我需要先回答前边一位朋友的问题。”
“我必须要认真的告诉你,面对这种情况,业内的设计师也多是一脸懵逼!”
“我和同事们讨论了一下午,期间想出了数十种企图解决的方法,可在推进的过程中终会遇到各种阻碍,不聊聊了之。”
“当然,如果硬要去拼凑,也是能勉强拿出那么几个方案,可却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亦不能让人满意!”
“现在我们业内,很多年轻的设计师,甚至从业十数年、数十年的资深设计师都开始关注此次的案例了!”
“它们给我们的感觉,就好像是初高中时在面对一道困难的奥数题!”
“困难、没有头绪,可却非常有诱惑力,非常想要解决它。。。”
“我,以及许多同事也都在参与投票,期待国内最优秀的青年设计师能给出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大家都在看,都在评论。
同时,众人也参与着琢磨,业内的设计师在想主意,业外的普通人也在想着办法。
可每一户家庭的问题往往并不只是一个矛盾,而是一个套一个!
所有人只觉得头都要炸了,觉得不可思议,觉得实在没法儿了!
比如三十八平米,住了五口人,三世同堂。
祖孙三代合用一屋同睡一床,念大学的孙子要和爷爷、奶奶睡一张宽1。35米的小床。
爷爷能够使用的空间仅有0。3米。
除去极度有限的空间外,房子的隔热保温形同虚设,冬寒夏热,非常难受。
比如顶层用水水压低,洗漱热水,很难满足。。。
再看那悬崖边的家,住宅对着海,空气潮湿,常年遭受台风和海浪的破坏,整幢房屋都被侵蚀得残破不堪。
漏水问题、防潮问题。。。
因为所处情况的不同,每个家庭的矛盾又是不同。
短时间内,想不出法儿了,跟着众人把所有的热情转移向了投票!
“让桐儿去头疼!”
“看看珙桐设计师能拿出什么好主意!”
“走走走,赶紧投票。”
“你们投的是哪儿个啊?我准备投给悬崖边的那个住宅!”
“我要投给那个七平米的学区房,那家也太不容易了,有珙桐设计师,怎么也能改善改善吧?”
“已投给纸片楼!”
“我家也很小,面积不够用,我投给了三十八平米的那户人家,想看看桐儿能有什么好主意没!”
。。。。。。
微博话题下,投给谁的都有。
有的不仅仅自己投,还号召着自己的亲朋好友,让他们把票投给自己中意的!
十个候选案例,票数你追我赶,不相上下。
整个投票活动已经有了近百万人参与,每个案例票数都在数万票以上。
“哥们,票投了没?”
“没投,赶紧投!就选那个悬崖边的案例,我可太想知道解决办法了,我家也是靠海,受潮严重!不知道有什么法儿没!”
类似的问话,迅速蔓延在同事、同学之间。
珙桐也在浏览着网络,细细的看着每一户家庭的情况。
他眉头轻皱,却不是在为案例的复杂而纠结,珙桐关注的是每一户家庭的居住情况。
每一个住房已经完全谈不上享受了,是在忍耐、煎熬,或是因为经济的窘迫,或是为了孩子的学业,或是为了家人。。。
能够入选《梦想改造家》,不说是改变命运,可至少也会很大程度的影响整个的生活状态。
可不管是哪儿一个入选,最终另外九个都会被淘汰。
没看到还好,可看到了,珙桐是真的有些放不下了。
设计师就是从空间着手,让人们更加舒适,更加享受生活,一个好的设计师,看到紊乱、消极的空间是决不能熟视无睹的。
另一处,沪上,《梦想改造家》节目组。
老杨一伙人在会议室里看着网络上热烈的讨论度,纷纷开怀大笑。
这些家庭是他们精挑细选许久的,涵盖着优秀节目所具有的一切要素,看点、独特性、困难性、带入性。。。
非常有话题度!
“杨哥,杨哥,你快过来!”
角落里,一个刚毕业不久的青年人,对着电脑突然抬起头,语速有急促的喊道。
“怎么了?”
所有人的视线都忘了过去,老杨靠近,附在青年人的身后。
“刚刚我们的邮箱里又收到一份委托人的消息!”
“我看了一下,觉得这份委托、案例的代表性与意义更强一些。”
刚入职不久,青年人很有闯劲,也不知道什么叫怕,认真的说道:“而且非常贴近当下的时事,与社会热点。”
“噢?”
这一听,老杨顿时也肃穆了几分,凝神看向青年面前的电脑:“怎么说?”
“这个委托人的身份比较特殊,来自黔省、YN以及GX的交界点,是一个山村里的小学校长!”
见到老杨的重视,青年眉宇露出几分兴奋,赶忙解释道:“这个校长说,他所在的村子位于山里,是古老的布依族聚居地!”
“因为地处偏远,山村还保留着非常传统的习俗。。。”
“近年来,布依族的年轻人都走出了大山,到大城市去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儿童。”
“眼下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问题,村庄唯一的一所小学已经几乎不能满足使用!”
“这位校长,想委托我们,对这所小学进行改造,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环境。。。”
会议室里,节目组所有成员都围了上来,听完后露出思索。
“你怎么想的?”
老杨沉声问道。
“把这个加入到候选案例中进行投票。”青年果断的应道。
“并为这个案例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宣传!”
“我认为,这布依族委托的案例会让我们节目的关注度更高,而不是靠着案例的复杂性,与困难性。”
“它包含着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深入到了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中。。。”
“从高度上来说,这个案例明显更加磅礴!”
“亦会让我们节目在公益性方面得到更多的认同。。。”
第五十九章农民工兄弟的力量!(求收藏、推荐)
布依族,板万村小学改造。
《梦想改造家》投票页面多出了一个选项,起初,对与这么一个案例网友们有些摸不着头脑,因为它只有个名儿,连多余的介绍都没有。
直到下午三点多钟,节目组官微推出了段简短的视频。
说是视频,其实更像是幻灯片,黑色的底做背景,一张张照片缓缓的划过,同时有配音在介绍着。
“这里是我的家”
“我的家就在这片大山里面”
“爷爷奶奶告诉我”
“这里是我们布依族最后的家园。。。”
先是一个小女孩的声音,因为说的是方言,具体说的是什么让人听不懂,得看字幕才能明白。
那是布依族的语言。
虽听不懂,可那稚嫩声音里含着的感情,却一下子把人们拿住了。
是什么样的姑娘啊?
这样的姑娘,不应该无忧无虑,是家里的小公主吗?
为什么这稚嫩的童音下,却有着淡淡的惆怅?
看着视频,重重叠叠的山峦一点点显现,山峦中,山谷幽深处是古老的村落在分布。。。
“我们板万居住在这个地方,有几百年了,包括我的曾祖父、祖父、父亲。。。”
“我们学校,有两百多个学生,只有三个公办老师,每年都要请三四个代课老师。。。”
“我们的学校是72年开始修建的,以前还靠集体,发动村民,每户要安排多少木板,多少块檩条还有砖。。。”
“然而,这座靠着村民们集体的力量修建起的小学已经满是岁月剥蚀的痕迹。。。”
跟着,是一段普通话,听声音可以判断应是一位年龄不小的中年男人。
话语很朴实,可朴实下却难掩着渴望。
视频很短就几分钟,在中年男人的介绍过后,就变为了黑底白字。
“板万村的村小学,学生们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都在外打工。”
“孩子们大多都从来没走出过村子,外面的世界在他们的概念中就是爸爸妈妈们打工的地方。”
“对于这样的地方,我们习惯的称之为空心村。”
空心村过后,介绍戛然而止。
正是停留在这,让看了这段视频的观众们心陡然一紧,微微发酸。
某处工地,几个工友们正聚在一起,难得的偷着闲。
他们把脸盆倒扣当作桌子,打牌聊天,众人身旁一个小年轻却没有参与,在一旁捣鼓着手机。
就在这时,那手机里突然出一道小女孩的声音,传来了熟悉的方言。
打着牌的一个壮实中年男人猛地停下,抬起头望向了小年轻,表情突然变得有些激烈。
“我们板万居住。。。”
女孩声音过后,是他熟悉的板万村校长的声音,中年男人屁股下的板凳剧烈的一阵嘎吱声,跟着几步跨到了小年轻身旁。
“小王,这。。。这是。。。”
五大三粗的一个汉子连话都说不清楚了。
这从外表看不出什么特殊的汉子却正是布依族,来自板万村!
抓着手机,听完了话语,看着不断闪过的图片,汉子眼圈红了。
他身旁的工友也注意听着,纷纷沉默。
视频里说的是板万小学,可他们的家乡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们的孩子又何尝不是这样?
新千年后,全国各地无数的青年壮力纷纷都远离了家乡,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是国家层面都在关注的重点问题!
城市里一户颇为富裕的家庭。
中年保姆在做着卫生,女主人则靠在沙发上盘着腿,用手机点开了段视频。
‘啪塔!’
稚嫩的童声在客厅响起的那个刹那,保姆手中的拖把从手中脱落砸到了地上。
紧张的站在女主人身后,望着她手中的手机,听着那童声。
眼泪吧唧吧唧的就掉了下来。
等视频播完,女保姆已经哽咽出声。
“那个。。那个是我。。我家闺女!”
“这是我的家乡!”
面对女主人的不解,保姆阿姨边哽咽边解释道。
板万村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村民们在看到这一段视频后,心中的思念不可抑制,糙汉子们抹了抹有些红的眼圈,妇人们往往都掉起了眼泪。。。
留守村落、空心村、留守儿童。。。
成百上千万的农民工兄弟们升起了共鸣,他们透过板万村望见了自己的家乡,望见了自己的孩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