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血中华-第2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谏的,所以一时之间,朝中只剩下歌功颂德的声音。

    恰好这个时候,曹真领军攻了过来。

    于是孙权跟几个心腹武将商量一下,趁着这个机会登基,恰好可以振奋军心。

    十月,孙权称帝,国号为吴,年号赤乌。

    所谓赤乌,就是太阳的意思,这个年号是薛综提出来的。当初曹丕称帝,因为有黄龙降世,所以称年号为黄龙,而薛综觉得赤乌,也就是太阳,要比黄龙大得多,因此提议年号为赤乌,为此,薛综还特地的做了一篇《赤乌颂》,大大的拍了孙权的马屁。

    同时,孙权定都寿春,追封自己的副群破虏将军孙坚为武烈皇帝,母亲吴氏为武烈皇后,孙策为长沙桓王,长子孙登为皇太子。而管制则模仿蜀汉的官职,丞相乃是文官之,由顾雍担任,武官之的大将军由诸葛瑾担任,至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都没有设立,6逊则被任命为上将军,官爵仅次于大将军。其他一应官员,皆有封赏。

    孙权称帝,也使得这中原大地出现了第三位皇帝,三分天下彻底的成型。

    其中曹魏一方占据了幽州、并州、青州、冀州、徐州、豫州、兖州、司隶已经扬州淮北一带以及荆州的南阳和江夏二郡。算起来中原几乎就在曹魏的掌控当中,当年大汉朝全胜之时,这些地方都是人口大州,不过现在的这些地方都是当年黄巾之乱和诸侯大战的主战场,这么多年来人口流失严重,元气大伤,如今才和平了十年的时间,年轻一代人还没有长起来,不过若是长期看来,魏国的战争潜力应该是最大的。

    孙权的吴国则占据了江东、淮南、交州、荆州除了南阳和江夏以外的地方。这几个地方多没有被战乱波及过,百姓生活安康,但是同时这些地方的人口本来就比较稀少,交州更是人迹罕至,而江东的东南面还是山越居住的地方,荆州是四战之地,唯有淮南的情况好上许多。淮南土地肥沃,而且面前就是徐州大平原,而且孙权有江东水军,可以在淮水作战,相比较起来,防守淮南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综合起来,江东还是受到人口的限制,不可能短时间内集结大批的人马。

    阿斗的蜀汉则控制益州、雍州和凉州三地。

    益州是大汉面积最大的一个州,其中汉中和成都平原都是产粮重地,黄巾之乱以后,益州更是成为了大汉朝人口最多的一个州。加上蜀道难行,益州是易守难攻。如今再加上雍州和凉州,蜀汉已经占据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地盘。

    当年秦朝曾经凭着这关中的这些地方一统天下,而后刘邦也是依靠着关中,逐鹿中原,最终击败了项羽取得了天下,所以在三国时代的人看来,这关中便是龙兴之地。同时关中物产丰富,雍州更是沃野千里,故秦之地民风更是彪悍。

    说起人口,蜀汉三州肯定比不上魏国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资源上,与魏国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如今的蜀汉来说,所差的便是两座关卡。

    一是潼关,另一个便是武关。

    当年秦有四塞。一是东面的函谷关,二是东南面的武关,这二地都是防备关东六国的。如今潼关建立起来,已经逐渐的代替了函谷关。

    另外两塞一个是北面的萧关,与秦长城相连接,目的是防备北面草原上的匈奴人。如今萧关已经被曹丕烧毁,不过阿斗已经下令从新建立起萧关。

    至于最后一个,便是散关,是当初秦王为了防备蜀中的巴人所建立,不过后来秦国征讨巴蜀,平定蜀中巴人,散关也慢慢的闲置了起来。

    潼关和武关还都在曹军手中,两关都是易守难攻,一时半会也难以夺回,不过魏国如今忙于淮南战事,短时间内是无暇顾及雍州,所以暂时长安并不需要担心。

    而战胜羌人以后,阿斗还没有来得及回长安,目光便已经落向了西面的玉门关。

    玉门关是汉武帝所设置,因为当时西域的玉石运到中原要经过此处,所以得名为玉门关。汉代的玉门关在敦煌西北的小方盘城,是西域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不过由于汉末天下大乱,西域都护府名存实亡,玉门关也渐渐的黄荒废。

    对于阿斗来说,如今中原的战事都自顾不暇,没有多少功夫来管理西域,于是阿斗便准备将玉门关东迁,由敦煌郡迁移至酒泉郡,以方便管理。

    同时阿斗又想起了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在长城尽头,在玉门东面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号称河西第一隘口的嘉峪关,那里也是万里长城西面的起点。

    山海关和嘉峪关,作为长城的两端,自然有他们的道理,从地形上看,嘉峪关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三十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相比起来,建立嘉峪关比东移玉门关,来的更为划算一些。

 第三十一章 时代

    第三十一章 时代

    阿斗提起笔来,不知不觉中将自己记忆中嘉峪关的模样画了出来。

    诸葛亮从外面走了进来,刚好看到了阿斗所画的嘉峪关的草图。粗略扫去,内城、瓮城、罗城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连接在一起,以内城为主体中心,城两侧各有瓮城,而瓮城外面,还有罗城。

    “好一座雄关!”诸葛亮倒吸了一口冷气。比起曹操之前所建立的潼关,阿斗所花的这座关卡,在设计上可要精妙的许多。

    嘉峪关乃是明朝所建,其设计自然远比三国时代的设计要强的多,而诸葛亮精通兵法,一眼就看出了这关城的不俗之处。

    “丞相来了!”阿斗放下了手中的笔,同时开口说道:“丞相,来看看这图。”

    诸葛亮走到近前,而阿斗比划着,给诸葛亮讲解:“丞相你看,这是内城,内城周二百余,内城东西两门,给子设了一座瓮城,瓮城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的西面,建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一关门。还有,在这城周围,我准备再设立墩台六七十座……”

    一听阿斗所说在西瓮城外面建筑罗城,诸葛亮就知道,这管城,恐怕是要建立在西面了。而大汉西边的敌人,只有西域诸国。

    “陛下,不知道您准备把此关城,建设在何处?”

    “自我金城向西一千五百里,设在酒泉境内。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

    诸葛亮微微一皱眉头,思考了片刻,才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若是按照陛下所标示的图纸来建立的话,不妥。”

    “有何不妥?”阿斗急忙问道。

    “敢问陛下,若是按照此图来筑城的话,需要多长时间?”

    “这个……”阿斗对于建筑工程并不是很在行,想了一下,最后试探性的问道:“十年能建成么?”

    “呵呵呵,陛下说笑了。”诸葛亮微微一笑,接着说道:“陛下,那酒泉郡路途遥远,筑城所用一应器具,甚至很多材料,都需要从此处运去,这路上来回的耽搁,就不简单。而且陛下此城设计的城墙高大,需要深挖根基。若是如今我倾国力征调几十万民夫来建筑此城的话,臣也不敢保证十年可行。”

    “哪能倾国力来建这么一座关城!那与始皇有和差别!征调几千民夫足以,再多了,就有伤国本了。”阿斗急忙开口说道。在三国这个时代,人口流失严重,青壮年劳力还是很宝贵的。

    “陛下说的是,若是只征调几千民夫的话,臣估算,非得百年方能建成!”

    “百年?”阿斗心中一惊,一百年,若是自己是那三丰祖师,说不定还能见到这嘉峪关建成。

    其实诸葛亮说百年还是往少了说了。历史上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一共修建了一百六十八年才完工。虽然期间因为内乱的某些原因,缓慢了建筑的进度,但是明朝的科技建筑水平要比三国时代强的多,而且当时整个大明朝的国力也远比蜀汉只占据了三州强的太多,人口数量上也有着巨大的优势,如此大明都需要修建一百六十八年才完成,更何况是一个蜀汉了。

    “这么长时间……那朕不建了。”阿斗略微有些沮丧的说道。若是现在是太平盛世,阿斗倒是不介意修建一个嘉峪关,来抵挡一下西域诸国的袭扰,可是偏偏现在中原还在内乱,阿斗根本不可能把精力放在修建嘉峪关上。

    “陛下,臣觉得,这关,还是要建的。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若是有此雄关在,可保我大汉西陲二百年安危!”

    “可是丞相,这是不是花费的代价太大了,光建就要花一百年,而且还不一定能够建成。”阿斗潜意识里还有一句话没有说,那就是整个东汉也不过维持了二百年,而纵观中国历史,能撑到二百年以上的王朝,已经算是长命百岁的了。对于阿斗来说,就算是一统天下,建立起王朝,能撑多久还是个问题。

    诸葛亮微微的摇了摇头:“陛下,您所设计的这关城,规模太过宏大,如此关城,只要城内粮草水源充足,西域诸国没有一个能够攻破的。可以说在酒泉建立此关城,有些大材小用了。所以臣以为,不如将此关城缩小数倍,修建起来也方便的多。”

    “恩,这倒是个好法子。丞相,等到朕回到长安,与诸位爱卿好好地商量商量细则。再行实施。”阿斗说着话音一转,开口问道:“对了丞相,你来找朕,是有何要事?”

    “臣有两事。一就是如今长安初定,百废俱兴,所以臣想请陛下,从蜀中调太尉张松大人与侍中费祎、董允、侍郎郭攸之至长安。”

    阿斗点了点头,如今长安城的人手是有些不够用,而且诸葛亮还要负责统筹氐人内迁的事宜,这使得长安城的文官更不够用了,单单一个庞统,是有些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选拔新的官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只听诸葛亮接着说道:“至于益州,已经安定多年,有董和、蒋琬二人辅以向朗、糜竺等其他官员足矣。董和在蜀地多年,深得民心,更曾驻蛮地,有其与吕凯等人,可安定南蛮;蒋琬乃国家栋梁之才,社稷之器,可堪大任;向朗、糜竺等人皆是先帝的老臣子,对陛下忠心耿耿,有其坐镇益州,可震慑宵小。”

    “丞相考虑的周到,朕准了!不过调太尉至长安,也不过是解决了燃眉之急,非长远之计……”

    “陛下,雍州多圣贤,昔年大儒马融、郑玄,都曾客居雍州,所以陛下回到长安之后,可广交孺士,这些雍州儒士门下子弟甚多,陛下可命其举荐一二,入朝为官。”诸葛亮开口说道。

    “恩……”阿斗踌躇了刹那的功夫,在三国时代还没有科举制,取士的方法仍然靠的是举荐。于是阿斗转口问道:“丞相,你想过其他取士的方法么?”

    “其他取士的方法?恩……”诸葛亮想了片刻,开口说道:“古代有一人名叫毛遂,其自荐为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此乃毛遂自荐是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个方法。”

    “毛遂自荐?这天下间能有毛遂的胆量敢于自荐者,又有多少?况且即便是自荐来了,又有谁能保证的确是有才干。”

    “恩,那臣就想不到了。”诸葛亮摇了摇头。

    因为周礼对于社会的分级非常的明确,天子、诸侯、卿、士的等级有明确的划分,所以秦朝以前,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