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姚宏同时,缙云(今浙江缙云)鲍彪也为《战国策》作注。鲍氏改动原文,重新编次,受到后世许多人的讥评。元代吴师道撰《战国策》注,对鲍注订误补缺,释疑解滞,甚便读者。《四部丛刊》初编曾把吴书的元至正十五年(1355)刻本影印收入,其他的重刻本流传的也很多。此本今通称鲍吴本。此后,中外学者研究《战国策》的不少,或零篇短札,或巨制宏文,各有所获。
近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诸祖耿有《战国策集注汇考》,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缪文远)
站赤
站赤
见驿传。
站户
站户
元朝户籍名称之一。因政府签发部分人户专门承担站役,故得此名。元朝为了“通达边情,布宣政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周密的站赤系统。站有水、陆之分,水道用船,陆道以马、牛、狗等作交通工具,故又有船站户、马站户、牛站户、狗站户等名称。各种站中以马站为最普通,马站户的数量也最多。据统计,全国驿站共有一千五百余处,以每站平均二百户计,站户约达三十余万户,实际数字可能更高。
站户承担的站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陆站站户养马、牛、狗等,水站站户则备船;②马站出马夫,称为兀剌赤,水站出船夫;③部分站户需向过往人员供应首思(蒙语■sihüsün的音译,原义为汤汁,元代以此指驿站过往人员的饮食分例)。江淮以北农业区的站户,大致平均四户养马一匹,每户可免四顷土地的地税;江淮以南对养马户数没有限制,但规定同养一匹马的诸户总共可免税粮七十石。站马来源不一,有的由国家出钱购买,发给站户饲养应役;有的由驿站所在地区诸色户计共同出资购买,发给站户;有的则由站户自行购置。不管来源如何,一旦倒毙,都由站户赔补。站户除可以免税的田亩税粮之外,其余部分仍须纳税。供应首思的站户可以免除和雇、和买、杂泛差役,有一部分地区的站赤由官府供应首思,这些站赤的站户与民户一样承当和雇、和买、杂泛差役。牛站户、狗站户和船站户的情况与马站户差不多。
站赤是当时最便利的交通体系。元朝政府规定,只有军政事务才许乘驿,而且必须持有铺马圣旨或圆牌,作为凭证。但是王公贵族、上层僧侣和各级官吏纷纷巧立名目,乞求铺马圣旨和圆牌,任意乘驿。站道上往来人员日益增多,站马因使用过度不断倒毙,马夫疲于奔命,首思供应不断加多,站户的负担愈来愈重。牛、狗、船等各站户的负担也是一样。再加上站官多方勒索,站户中的富户又与官吏相互勾结,逃避站役,把负担转嫁给一般站户,因而站户日益贫困化,许多人被迫逃亡。为了防止站赤制度废弛,元朝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发放救济物资,限制铺马圣旨和圆牌的使用,重新签发站户进行补充等,但是效果都很有限。元代后期,站户消乏和逃亡已成严重问题,站赤的运行受到很大影响。
(陈高华)
张伯苓
张伯苓
(1876~1951) 现代教育家。原名寿春,字伯苓。1876年4月5日(清光绪二年三月十一)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早年入北洋水师学堂习驾驶,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不久离职回天津执教于家馆。1904年,张伯苓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将家馆改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1907年,在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从此声名渐著。1917年秋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1919年秋正式开学。1923年,创办南开女子中学。1928年创办实验小学。1937年以前,南开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他先后担任校长四十余年,培养出不少人才。张伯苓提倡教育救国,办学方针注重理工科教育。他反对学生介入社会政治活动,但也曾保护过进步师生。
“七七”事变后,南开被日军飞机炸成废墟,大学部
先迁长沙,继迁昆明,与北大、清华合组成西南联大,张伯苓任校委会常委。1938年7月,张伯苓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45年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1946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6月,他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不久辞去。1949年拒绝去台湾,留在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伯苓称赞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曾致电周恩来表示祝贺。1950年5月,从重庆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欢迎。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
(汪朝光)
张昌、石冰起义
张昌、石冰起义
西晋末年席卷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
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开始的八王之乱加深了社会
危机,促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荆州地区的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大将军、新野王司马歆“为政严刻,蛮夷并怨”,导致了张昌起义。
张昌(?~304),义阳(今河南新野)人,出身于汉化了的蛮族。武力过人,好论攻战,年轻时曾为平氏县吏,永宁元年(301),在李特起义(见秦雍六郡流民起义)的鼓舞下,张昌纠合徒党数千人。晋王朝为镇压李特起义,在荆州强征“壬午兵”(因壬午日发布诏书而得名),调发荆州“武勇”,开赴益州。荆州百姓本不愿背井离乡远戍益州,加以张昌乘机鼓动,坚决不肯应征。诏书催遣严急,凡被征之人在所经郡县界内停留五日者,郡县长官撤职。这些武勇到处受到驱逐,走投无路,纷纷屯聚反抗。张昌改名李辰,于太安二年(303)五月在安陆北面的石岩山起义。各地不愿远征的丁壮和就食江夏(今湖北云梦)的饥民,都踊跃参加。义军首先攻克江夏郡,又大败司马歆派来镇压的大军,立原山都(今湖北谷城东南)县吏丘沈为天子,更名刘尼,冒充汉朝后代。张昌以相国掌实权,其兄弟皆领兵。江汉人民纷纷响应,旬月之间,众至三万。义军头著绛色巾,上插羽毛,作战非常勇敢,分四路进攻。一路黄林率两万人向豫州进发,继而东下,破武昌(今湖北鄂城),斩太守。一路张昌亲率大军西攻宛(今河南南阳),败豫州刺吏军,并于樊城一战斩司马歆,直逼襄阳。一路别帅石冰东破江、扬二州。临淮(今江苏盱眙东北)人封云起兵响应,占领徐州。一路陈贞等南破长沙、湘东、零陵、武陵诸郡(今湖南境内)。这样,义军迅速占领了长江中下游的荆、江、徐、扬、豫五州的大部分地区,多以下层人民担任州郡牧守。
司马歆被杀后,朝廷派刘弘代歆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调集大军,由其部将陶侃率领,进攻张昌的根据地江夏。八月,荆豫地区的义军虽顽强战斗,但终因兵力分散,力量悬殊而失败。永兴三年(304)秋,张昌被俘牺牲。同年三月,徐扬地区的义军也在周玘、顾秘、贺循等江南豪族武装和广陵度支陈敏等官兵的围攻下失败。
这次起义不但直接支援了益州的李特起义,而且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起义遥相呼应,成为动摇和推翻西晋王朝的主要力量之一。起义也沉重打击了荆州地区的封建势力,迫使新任刺史刘弘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如抑制豪强霸占山泽的行为,对流入荆土的梁益流民采用“给其田种粮食,擢其贤才,随资叙用”的办法,以利于荆州地区政局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杨德炳)
张诚
张诚
(Jean Francois Gerbillon ,1654~1707)耶稣会传教士。字实斋。法国人。出生于凡尔登。1670年入耶稣会香槟省修道士传习所。1685年,受法王路易十四派遣,与一批耶稣会士来中国传教。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到达浙江宁波,次年抵北京,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白晋同在宫廷供职,同时学习汉、满文字。二十八年,张诚和徐日升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员。二十九年入宫为康熙帝讲授欧几里得原理、实用几何学及哲学。三十五年,从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四十六年死于北京。他曾先后八次旅行蒙古地区,皆有详细记述,后汇集为《鞑靼纪行》一书,对所经地理、风俗民情和宫廷中供职的耶稣会士生活状况均有所描写。张诚曾主管北京法国会院,后来任耶稣会总会长。在罗马教廷与中国所谓“礼仪之争”中,他主张尊重中国敬孔祭祖的习俗,不赞同罗马教廷禁止中国教徒祭祖拜孔的命令。三十二年,康熙帝患疟疾,张诚和白晋进金鸡纳霜。康熙帝康复后,赐地西安门内建造救世主堂(北堂)和住宅,并题赠“万有真原”匾额。著有《满文字典》四卷、《几何原理》(1689年版)、《几何学》(1890年版)、《哲学原理》等。张诚第二次旅行的日记,即自1689年6月13日至1690年5月7日的日记,比较详细地记载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谈判、签订的经过,商务印书馆有中译本《张诚日记》,1973年11月出版。
(陈增辉)
张飞
张飞
(?~221) 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蜀国著名将领。字益德。涿郡(今河北涿县)人。早年与关羽一起追随刘备,参与兼并战争,为别部司马,三人情同手足。刘备从曹操破吕布,张飞因功拜中郎将。随刘备依袁绍,绍败又附刘表。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攻荆州,追及刘备于当阳长阪(今湖北当阳东北)。刘备败走,张飞领骑二十余人殿后,曹将无人敢近,与关羽皆被誉为“万人之敌”。赤壁之战后,迁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刘备率军入蜀,与刘璋反目后,张飞随诸葛亮由荆州西上支援,俘刘璋将严颜,处理得当,所过克捷。益州既平,论功颁赐与诸葛亮、法正、关羽相等。
建安二十年,领巴西太守。曹操派大将张■进攻巴西,与张飞相持五十余日。后张飞率精卒万余人突袭张■,大破之。巴西地区安定。刘备称帝后,张飞累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待下粗暴,时常鞭挞士兵,章武元年(221),从刘备东向攻吴,临发为部下刺杀。
(祝总斌)
张格尔叛乱
张格尔叛乱
19世纪20年代张格尔在新疆南部发动的叛乱。张格尔,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孙,是逃居国外的伊斯兰教封建贵族。自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南疆大小和卓之乱后,波罗尼都之子萨木萨克逃居浩罕(中亚伊斯兰教国家,时称安集延),生三子,张格尔为第二子。张格尔素有政治野心,阴谋潜回新疆恢复其祖先和卓时代的统治,从嘉庆二十五年(1820)到道光八年(18
………………………………
分节阅读 132
28),在浩罕封建统治者与英国殖民者怂恿、支持下,三次潜入南疆发动叛乱。道光六年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年夏,张格尔率浩罕、布鲁特五百余人,窜回喀什噶尔(今喀什)附近,以礼拜其祖先玛杂(坟墓)为名,利用南疆各族人民的反清情绪及其宗教影响,煽惑群众,集众万余人发动叛乱。先后攻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