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第1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有时增至一千五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所属的兵士通称卫士。每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别将、长史、兵曹参军各一人,这是府一级的组织。府以下,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及旅帅;五十人为队,有队正、副;十人为火,有火长。

  折冲府分布各地,随时置废,全国府数增减不恒,较多时为六百三十三(一作六百三十四)府,一说多达八百,少则不满六百。为了维护居中驭外的军事形势,唐代军府集中设置于关中,大致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其次为河东、河南,南方军府很少。诸府大都因所在地立名,每个府的管辖区域别有规定,称为“地团”,大小不等,折冲府和地方长官没有统属关系。但设置都督的州,都督多兼任州刺史,他对折冲府应该具有一定的权力。

  诸府分属十二卫及东宫六率(见十六卫)。每年,卫士分番上长安,于所属之卫承担宿卫任务。如调发府兵征防,须朝廷颁铜鱼符及敕书(合称鱼书),由刺史和折冲都尉会同勘对,才能差发。调发全府,即由折冲都尉率领;调发不尽,则由果毅或别将率领。每年冬天,折冲都尉主持教练军阵战斗之法。正月,折冲府造卫士名籍,名下具注三年来宿卫、征防及其他差遣情况,评定优劣,申送所属之卫。折冲府储备战马、帐幕和鍪、甲、弩、矟等武器,征行时配给兵士。府兵自备军资、衣装、轻武器和行粮。每府由国家给与公廨田四顷或公廨钱十万至二十万。公廨田大致采取租佃形式,收取地租;公廨钱以高利贷形式收取利息,这些收入作为本府公用和官员食料开支。

  唐初,折冲府曾经在军事组织、教练、指挥各方面起过重大作用。唐高宗以后,特别是武则天统治的后期,由于战事频繁,兵士死伤以及逃亡的日益增多,缺额又难以补充,府属卫士空额越来越多。到了唐玄宗统治期间,折冲府逐渐成为空壳,番上宿卫由兵员寡弱而至于无兵可交。天宝八载(749),诏停折冲府上下鱼书,标志着府兵制的彻底破坏。以后,折冲府只有兵额,却没有军士、武器、马匹,折冲、果毅等官员虽时见记载,那只是一种军官的虚衔而已。

  参考书目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6章,中华书局,北京,1963。

  唐长孺:《唐书兵志笺正》卷1,科学出版社,北京,1957。

  (杨德炳) 
 


    
折估
    折估

  唐朝后期财政收支上市价和官价的相互折算。南朝宋、齐在征收赋税时,往往把租折成绵绢。当绢布价廉时,又将折成绵绢的租和原来纳布的调都折成钱征收。南齐时钱贵物贱,布价大跌,而官价仍照宋初旧估,百姓负担加重若干倍。唐朝从前期开始,市场上的货物由政府估定牌价,按质好坏,分为上、中、下三等,是为官估。建中(780~783)以后,货轻钱重,物价下跌,各地的实际物价被称为时估,又称实估。两税中的户税,以钱定税。定税数额,皆用缗钱计算,纳税之时,又折为绫绢。由于物价下跌幅度太大,四十年间,绢一匹由四千文降为八百文,米一斗由二百文降到五十文以下,按原定税钱数额折纳实物,百姓负担无形中增长四五倍,大大超出了农民的负担能力。因此,中央政府又定出一个高于实估,接近建中元年初定两税时物价的价格,称为虚估。因为是尚书都省所定,所以又称省估。尚书省户部的度支司在接受各地的税物和把物资发给各政府部门时,都要增长本价,即按虚估折算,称为折估。官吏的俸禄,布帛部分也按虚估付给。地方官吏在把税物送交中央时均按照省估,而留州和送交节度使或观察使的税物则按照实估即时价征收。元和三年(808)裴垍为相,奏准留州、送使的钱物,一切令依省估征收,由此唐后期财赋主要基地江淮一带百姓的负担有所减轻。其后,唐政府又规定,两税中折纳的绢帛,按一定比例,一部分按虚估即省估征收,一部分按实估即实价征收。但事实上,各地官吏以实估征敛的情况一直没有停止。

  参考书目

  刘淑珍:《中晚唐之估法》,《史学集刊》1950年第6期。

  (吴宗国)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清代喀尔喀蒙古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活佛。17世纪初,西藏佛教觉南派(Jonang…pa)僧人多罗那他(Tāranātha)受请前往喀尔喀部传教近二十年,常驻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深得喀尔喀部统治阶级的信奉和支持,被尊为哲布尊丹巴(Rje…btsun…dam…pa),意为圣贤尊者。明崇祯七年(1634)多罗那他圆寂。次年,喀尔喀部土谢图汗衮布多尔济生次子札那巴札尔,喀尔喀部遂认定是多罗那他转世,即哲布尊丹巴一世(1635~1723)。清顺治六年(1649)哲布尊丹巴一世进藏学经,达赖五世迫令他改宗黄教,授给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呼图克图,意为长生不老之人)的尊号。从此哲布尊丹巴活佛系统由觉南派改属黄教。康熙二十七年(1688)准噶尔部进攻喀尔喀部,哲布尊丹巴一世劝说喀尔喀部归顺清朝。乾隆以后,其转世须经由清廷主持的金瓶掣签确定。1911年哲布尊丹巴八世在沙俄怂恿下宣布“独立”,成立“外蒙古自治政府”,称“大蒙古皇帝”。1919年11月撤销自治。1921年3月白俄军据库伦,拥哲布尊丹巴八世复辟。7月,蒙古人
………………………………

分节阅读 141

民革命党于库伦成立革命政府,以哲布尊丹巴八世为立宪君主。1924年3月哲布尊丹巴八世圆寂于库伦。11月蒙古取消君主政体,成立人民共和国。

  (王辅仁) 
 


    
浙赣战役
    浙赣战役

  1942年5月至9月,日军为破坏浙江沿海中国空军基地及打通浙赣线而发动的一次战役。1942年4月18日,美国飞机从航空母舰起飞,首次袭击日本后,在中国浙江省衢州空军机场降落。日本大本营为破坏美军飞机空袭日本,令日本中国派遣军击溃浙江省的中国军队,以摧毁主要空军基地。日军调集第十三、第十一军九个师团,约十四万余人,在中国派遣军总司令■俊六指挥下由杭州、南昌两个方面,沿浙赣线东西对进。国民政府令顾祝同第三战区、薛岳第九战区集结十四个军四十一个师,约三十万兵力抗击日军。5月15日,杭州方面日军分别由奉化、上虞、萧山、富阳等地,沿浙赣线及其两侧向西南进攻。中国军队在桐庐、诸暨、新昌一线进行抵抗后,主力向金华、兰溪一线转移。经激战于28日放弃金华、兰溪阵地;在金兰地区的防守战则使日军遭受严重损失,日军第十五师团长酒井直次被地雷炸死。此后,日军再发动攻势,于6月7日攻陷衢州,11日陷玉山,13日占广丰,24日又占丽水。而南昌方面日军于5月底沿浙赣路及其两侧向东进犯,连占临川、鹰潭、贵溪、南城等地。7月1日,日军东西对进之两部于横峰会合,打通了浙赣线。之后,转为对机场、铁路的破坏和对战略物资的掠夺。日军由于战线长兵力分散,处处遭到中国军队的反击,于8月中旬开始在浙赣战线缩短防线。至8月底,浙赣西段之日军全部撤回原防,浙江地区日军撤至新登、兰溪、金华、东阳、奉化之线,战役遂告结束。此役国民政府丢失大片土地,浙赣两省的机场被彻底破坏,二十余万居民及士兵惨遭日军杀害;但日军亦遭受严重损失,据日军战史记载,日军死伤官兵共二万八千九百五十五人。

  (齐福霖) 
 


    
《贞观氏族志》
    《贞观氏族志》

  唐太宗时期序列氏族高低的官修谱牒。一百卷。隋唐之际,山东士族已经沦落,但他们仍矜夸门第。崔、卢、李、郑、王等旧时大族彼此互结婚姻,自矜高贵;如果嫁女于一般族姓,往往要多求聘财。此种习俗曾引起一些非议,唐太宗对此深为不满,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以及各地谙练族姓的文人,在全国普遍搜求谱牒,参照史传辨别真伪,评定各姓等第,书中以山东士族崔民幹列入第一等。书成以进,唐太宗仍不满意,认为全国统一后不应再以崔、卢、王、谢为重,应当重唐朝冠冕,根据当朝官职的高下确定等第。高士廉等依照皇帝的旨意重修,贞观十二年(638)成书,共收录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分为九等,颁于天下。在新修的《氏族志》中,崔民幹降为第三等。虽然《贞观氏族志》贬抑门阀士族,但在肯定氏族高卑、士庶有别的前提下,以当代官爵作为升降主要标准,改定氏族等第,实质上是建立以李氏皇室为首,以唐朝功臣(包括传统的关陇门阀和新贵)为核心的新的门阀体系,以取代南北朝时期的旧门阀体系。这对于巩固新统一王朝的统治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崇尚旧族望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太宗朝的功臣新贵房玄龄、魏徵及李勣等人,仍然力求与山东氏族联姻,《氏族志》所能起的实际作用是有限的。

  (胡如雷)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

  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史书。编纂者吴兢(约669~749),唐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大足元年(701),由宰相魏元忠、朱敬则等人荐举,被召入史馆,此后长期在国史馆任职。曾撰《唐书》九十八卷(一说六十五卷),《唐春秋》三十卷,均已散佚,唯此书存。

  《贞观政要》系“随事载录”而成,凡十卷四十篇,约八万字。它以君道、政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等为篇目,分别采摘唐朝贞观年间(627~649)太宗李世民同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四十五人的政论、奏疏以及重大政治设施内容,赞颂唐太宗的德政与治术,告诫李唐后继人“克遵前轨,择善而从”,以永保唐朝基业。主要内容包括治国方针、选贤任能、精简机构、申明法制、崇尚儒术、评论历史得失等方面,同时强调统治者的自身修养,如敬贤纳谏、谦逊谨慎、防止奢惰等。全书简明扼要,具有独创性。

  《政要》颇受唐朝统治者重视,被“书之屏帷,铭之几案”,列为皇家子孙的必读教本。由宋至清,历代封建统治者皆推崇此书。《贞观政要》约在9世纪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受到重视,也被列为皇家、幕府的政治教本。

  《贞观政要》国内外现存的古写本有二十余种,其中日本所存的十八种,均属12世纪以前的写本。木版刻本有十二种。现存最早的刻本是中国明朝洪武三年(1370)王氏勤有堂本(北京图书馆藏)。元朝儒臣戈直校勘诸本,加写注释和按语,重新编辑,并搜集唐、宋儒臣柳芳、欧阳修、司马光等的有关评论,附于章末,于至顺四年(1333)刊行。通称为“戈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涵芬楼影印明刊“戈本”为底本,删去书中评论,保留原注,重加标点印行。日本原田种成博士以日本古写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建治本”)为底本,就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