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攻克上邽,俘赫连昌;昌弟赫连定率余众数万至平凉(今甘肃平凉西南)称帝,继续与北魏作战。431年定击灭西秦,掳其民十余万口欲渡黄河西去,六月渡河时遭北魏属国吐谷浑袭击,定被俘,夏亡。
陕西靖边统万城遗址
永隆瓦当 陕西靖边统万城遗址采集
夏国的统治者凭借武力,经常强徙被征服地区的各族人民于统万及各军事重镇。境内不立郡县,只设城堡、军镇,实行军营统户制,城镇所属户口即是军营所统户
世系表
口。赫连勃勃以残暴著名,为筑统万城和制造兵器,杀死无数民工和数千工匠。对外连年战争,穷兵黩武,以掠夺人口和财富。
(鲁才全)
夏言
夏言
(1482~1548)明嘉靖时大臣。字公谨,号桂州。江西贵溪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行人,后擢兵科给事中。嘉靖二年(1523),出按皇庄,力主归还侵民之产,禁止勋戚受献庄田,颇得帝赞许,屡迁兵科都给事中。九年进吏科都给事中,以赞四郊礼,兼所撰青词最当明世宗朱厚熄意,授四品服,许凡事直陈;九月进侍讲学士,直经筵日讲。十年晋少詹事兼翰林学士;七月擢礼部右侍郎,兼学士署翰林院事,寻进礼部尚书。十五年又加少保、少傅、太子太师,以本官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预机务。十七年为内阁首辅。十八年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二十一年七月革职闲住。他为人颇自负,遭忌于张孚敬、严嵩等,严嵩入阁后,尽去夏言亲党。后因世宗微觉严嵩横恣,于二十四年九月复以夏言入阁,居嵩之上。因斥退严嵩之党,遭嵩忌恨。二十五年,陕西总督曾锐上疏请复河套,言大力支持,世宗初亦曾默许。后世宗中途变计,责言强君胁众,并以言不着所赐道士服为不逊。严嵩窥言已失帝宠,遂藉复河套事劾言专恣。世宗于二
………………………………
分节阅读 52
十七年正月夺言俸,命以尚书致仕。嵩又乘势讦言怨望,以激帝怒,十月夏言被杀。言以经邦济世之才自许,虽以骄蹇见忤,然所为多持正。他死后,无人再敢议复河套之事。隆庆初,复故官,谥文敏,赐祭葬。
(王其榘)
夏原吉
夏原吉
(1367~1430) 明朝大臣。字维哲。江西德兴人,幼年随父定居湘阴。早孤。后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以端谨为明太祖朱元璋所重,授户部主事。建文元年(1399),升户部右侍郎。次年,为采访使,巡视福建。所至郡邑,核吏治,咨民隐,人皆悦服。久之,移驻蕲州(今湖北蕲春南)。明成祖即位初,转户部左侍郎,进尚书,与吏部尚书蹇义等详定赋役等制。永乐元年(1403),奉命疏浚吴淞江,布衣徒步,日夜经划,次年工毕,苏、松农田大利。三年,户部尚书郁新卒,召还掌部事。原吉以理财见长。初理部事,首请裁冗食,干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又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利民,且便商贾。时兵革初定,为封赏功臣、分封诸蕃、建北京宫殿、增设武卫百司等,钱粮转输以亿计,他均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具有雅量,同列有善,即采纳之。七年,随成祖北巡,兼摄行在礼部、兵部、都察院事。此后,长期留辅皇太孙于北京。总行在九卿事。十九年,以边储空虚、内外俱疲,反对成祖继续北征,出理开平粮贮,寻下狱。仁宗即位后复官。进少保,兼太子少傅、尚书。宣祖即位后,以旧辅益亲重。宣德元年(1426),高煦之乱发,力请宣宗亲征平叛。三年,以年高辍部务,专与阁臣参决重大政务。五年卒。赠太师。仁、宣之世,与吏部尚书蹇义、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同心辅政,为二帝所倚重。史称其为官尤持大体,有古大臣风。有《夏忠靖集》六卷并附录一卷传世。
(许大龄)
先秦兵制
先秦兵制
先秦是中国军事制度建立和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军事制度的内容可分作军事训练、军事组织和士兵种类等方面。
军事训练当时的士兵主要为统治族姓的族众,称为众人或国人。其接受训练的年龄约为二十到六十岁。负责军事训练的军官是司马,下有戎右、御戎、乘马御。军事训练常通过四时田猎进行。春天的称蒐,夏天的称苗,秋天的称狝,冬天的称狩,都在农闲时进行。
军事训练的内容分为军事动作和使用兵器技能等。属于前者的有列队动作、单兵动作以及投石、超距,即投掷、超越障碍等动作。属于后者的是对弓矢、殳、矛、戈、戟五种兵器使用的教练。
军事组织根据传说和甲骨文可知,夏、商时期军队组织有旅、师的建制。西周时,王室军队最大的编制为师。有西六师、殷八师、成周八师。(一说成周八师即殷八师),合计为二十二个师(或为十四个师),五万五千人(或三万五千人)。
春秋时,军事编制扩大,出现了军。各侯国基本上都是三军建制。三军中每军为一万人(一说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共三万人。每军置一军将(后称为将军)。二千五百人为师,有师帅;五百人为旅,有旅帅;百人为卒,有卒长;二十五人为两,有两司马;五人为伍,有伍长。军将为卿爵,师帅为中大夫,旅帅为下大夫,卒长为上士,两司马为中士。中军主帅为司马或元帅,统帅、指挥三军。中军为主力,其他两军协同中军作战。
当时的战争多列阵而战。阵形布局能否适应敌对双方战争需要,对于战争的胜负起重大作用。先秦时军队列阵情况缺乏确切的记载,难以详知。20世纪70年代初期,秦始皇陵东侧发现的兵马俑坑,共为四个。一号坑为右军,二号坑为左军,三号坑为军幕,一个未建成的坑当为中军。其中,右军是以战车、步兵相间,以步兵为主。明显地分出前锋、后卫、主体、侧翼的布置。左军有弩兵、车兵、骑兵、步兵,是一个多兵种联合编组。作为统帅部的军幕,有战车一辆和几十名手执殳的护卫武士。中军坑未建成,其组织状况,无从得知。总之,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不仅可了解秦代三军的基本布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国时各国三军的配置状况。
春秋战国之际,一些国家出于军事上的需要,用不同颜色的旗帜和衣服作为三军及其士兵的标志。《尉缭子·经卒令》记中、左、右军各用黄、苍、白等色旗帜,士兵所戴羽毛也与其所在之军的旗帜颜色一致。至战国初期,又于军队旗帜书写军将姓名。
战国时期,还用士兵佩带徽章的不同颜色和部位,来表示其所在行列的位置。队列属于第一至五行的士卒,依次佩带苍、赤、黄、白、黑等五种徽章;队列在前面五个五行的士兵,分别在身体不同位置佩带写有本人姓名、爵等的徽章。失掉徽章的要诛杀。齐宣王时,军将章子曾改变齐军徽章,使齐军混杂在秦军中取胜。
不同兵种的士兵装束也各有所异。秦的车兵俑身着重甲。步兵俑身穿短褐或披铠甲,勒带、束发、腿扎行滕(即裹腿);或缚絮衣,足登方口齐头履或单梁长靴。骑兵俑头带介帻(圆形压发小帽),身穿短甲,足登长靴。
士兵种类先秦时期,士兵可分为车兵、徒兵、骑兵与舟师几类。
车兵,车上的武士。相传在夏代就已出现。殷代也有实用战车的考古发现。西周时,车兵和战车增多。周宣王伐荆楚,一次就出动兵车三千乘,其车兵约为九千人。春秋时,各侯国兵车已合计二三万乘,车兵数十万,车战发展到了顶点。
车战时代,如何将士兵与战车组织起来进行战争,大致有两种记载。《司马法》佚文一条记为“革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其中甲士三人在车上,立左边的用弓箭,立右边的用矛,居中的驭马,其余甲士七人在车旁随行。徒兵十五人,则在车后。同书另一条则说,井田一甸六十四井的地区应出兵车一乘、士兵共七十五人,以及一定数量的军事装备等物。对于这两种记载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意见认为前者为周代实战编制,后者为征收军赋制度。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前、后两者均为实战编制,士兵人数多少的差别是西周、春秋时期发展造成的。但从秦代兵俑第二号坑(左军)中,战车后的步兵一般为八人,少数为二十八人,极少数为三十二人来看,以上两说中,前一种看法接近事实,似可信从。战国虽以徒兵作战为主,但并不完全排斥车兵与车战。当时一些国家仍有少数车兵和战车。
徒兵,徒步士兵。就其发展状况,可分作隶属徒兵和建制徒兵两个阶段。前阶段为夏、商、西周,后阶段为战国。春秋则是由前者向后者转变的时期,但更多具有前一阶段的特点。
处于车战时代的西周、春秋,计算兵力多少常以车乘数为单位。其中虽包括徒兵,但不计其数。徒兵仍隶属于车乘。春秋时,逐渐使用建制徒兵作战。首先使用徒兵独立作战的是戎人。其后,中原的郑国、晋国也曾使用徒兵作战,但仅是临时性措施,车兵仍是军队的主要兵种。
战国时期,徒卒作为独立的兵种出现。出兵作战,士卒往往多达十万到数十万。战国中、晚期,秦、楚有兵百万,韩、赵、齐、燕、魏等国各有兵二三十万至数十万,合计七国士兵当在三百万人以上。这时计算兵力不用车乘数,而采用士兵人数,可见徒兵已成为当时主要的兵种。弩兵是属于徒兵的新兵种。弩最先出现在春秋末期的楚、吴、越等国。到战国初、中期,已普遍使用。魏国军队配备有十二石重的弩。韩国以有“强弓劲弩”驰名于世。
骑兵,骑马的士兵。关于它的出现时间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是商代可能就有骑兵;可是另一种意见认为,骑兵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并与车兵混编。如晋执政卿智伯要围攻赵,赵襄子派延陵生带兵车和骑兵先到晋阳设防。此后,骑兵得到发展。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命令军队采用胡人服饰,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训练在马上射箭的技能。后五年,又再次命令将军、大夫、嫡子和代地官吏皆衣貉服,进一步推广胡服骑射。与此同时,别的国家也建立了骑兵部队,从五千骑、万骑不等,用于配合步、车兵作战。秦俑第一号坑中,无骑兵俑;第二号坑为步、弩、车、骑四个兵种混编队列,其中只有一百一十六个骑兵俑。可见骑兵占少数。骑兵或用作奇袭、冲锋,或用来对付擅长骑射的戎狄。
骑兵随战地的不同,编组也各异。平原之地,五骑为一列;险阻之地,三十骑、六十骑为一组。秦俑第二坑的骑俑是四骑为一组,十二骑为一列,八列(九十六骑)和六乘战车组成长方形骑兵阵。
舟师,指舟船运载的军队。它先后为南方一些侯国如吴、楚所使用,但仅用于运兵,不直接投入战斗。后秦国为统一全国,亦建立舟师。秦舟船较大,一艘船能载五十人和三月粮食,日行三百余里。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伐楚,率十万军队,乘船万艘,载米六百斛,沿长江而下,声势颇为浩大。
战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