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道破天机)-第2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常常是非常挑剔、很不“实事求是”的。他们在对事物定性的时候很少具有作深入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的耐心,常常是十分武断的。比如对待一只桃子,过去人们由于生存状况所限不那么讲究,即使烂了一半,许多人还会把看上去是好的部分吃了;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许多人只要发现它有一点点腐败,就认为它是一只烂桃子,当垃圾扔掉。因此即使公众是不实事求是的,我们常常也只能跟着他们走;不管他们这种思维方法够不够“规律”的级别,恐怕就得受到尊重。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吃桃子的,但实际上我们也常常卖桃子,有些人还是专业户。当我们面对买桃人的时候,我们必须确信,买桃人是绝不会买烂桃子的。一旦我们的筐里出现了烂桃子,他们必然强烈指责我们。我们需要的是珍视这种指责,让它促使我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防微杜渐、谨慎从事。如果我们头脑还很清醒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即使离发生质变的那个“度”还很遥远,我们也必须积极做好保鲜工作。这就是党中央、中纪委始终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的原因。

23。4关于弱势群体问题

弱势群体是丧失感是全方位的,他们的被剥夺感白仅仅是财富方面,还有社会地位、发展机会、精神领域、文化教育机会、政治权利等多方面。

社会风险最易在社会承受力最低的弱势群体身上爆发。专家认为,国民待遇的白平等,弱势群体的生活贫困,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排斥等现象,都使得弱势群体这一庞大的队伍中蕴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隐患,极易成为社会动荡的“火药桶”。

所谓“弱势群体”首先不是在物质上的“弱势”,而是在精神上的“弱势”,例如没有话语权——有话不能、不敢说出口,说了也没人理会。

弱者问题根本不会成为问题,这里有一个“问题化”的问题:客观上是问题,在媒体、在学术界、在决策者头脑中却不是问题,要成为这些人头脑中的问题,必须经过“问题化”的过程。但是,强者把持了“问题化”的权力,只让自己的问题成为问题,而弱者和低层人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成为问题。在“问题化”这个环节上,弱者就被剥夺了,这种剥夺比直接的剥夺还要隐蔽,让弱者意识不到被剥夺了,让被剥夺者心安理得——这是更深层的不公正。

为弱者服务的机构,弱者却没有权力制约这些机构,而眼下这些机构往往都是强者和有钱人,有话语权的人所操纵。政府本身是一个不受制约的政府,从来做的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是雪中送炭。

弱者仅能在虚拟空间诉说

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和体制转型的急剧推进,利益分化和资源积聚的态势日益明显。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收入和财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上出现了暴富阶层。据统计,这些强势利益群体只占中国社会总人口的16.4%,而他们拥有的资源总量却占社会资源总量的80%以上。但是,改革初期得到一些利益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日益成为改革代价的承担者,一个由农民、农民工和城市下岗失业者所构成的底层社会正在形成。城市中失业者成为令人关注的群体,改革前这个群体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位置,现在成为社会的底层。这些人大多数只受过中等教育,过去从事的主要是低技术工作,职业封闭,阅读量少,文化水平低,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第一,回到社会的主导产业中去,根本没有可能;第二,在目前的体制下,回到原来那种稳定的就业体制中去,根本没有可能;第三,朝阳产业也不会向他们提供多少就业机会。这就意味着目前的失业下岗者,事实上是社会的被淘汰者,他们已经是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的一个群体。如果承认这些人将永远也不可能回到社会的主导产业中去,甚至无法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就需要在创造边缘性就业机会的同时,作出某些制度性的安排,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经济和社会需要。

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日益成为改革代价的承担者以及底层社会的形成表明一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所承担的代价与应得到的补偿不对等。

这要从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利益诉求开始。不能仅让弱者在虚拟空间控诉补偿的不平等,而应建立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对弱势群体的利益关怀必须制度化。我们必须明白,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公正也是硬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公众感受到“现有的社会制度是最好的最适宜的制度”。如果仅仅以远期的预期收益的承诺,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重视和关怀,这对于急需要利益补偿的民众来说,是没有多大效果的。

福利养懒汉与权力养懒汉谁可怕

社会保障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郑功成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不能以“养懒汉”否定社保功能,在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福利病至少在30年内均是一个伪靶子,但它确实会误导人们甚至影响政治决策。社会保障领域应该遵循这样一条文明原则:宁愿养一个懒汉或者少数懒汉,也不能让多数人因缺乏社会保障而陷入生存恐惧之中。他说自己到过不少福利国家,不仅没有看到病态,反而都是健康、有序、和谐、文明的。(11月6日《人民日报》)

显然,郑教授这番话是有所针砭的,近来社会确实流行一种“福利养懒汉”的认识。一方面是有些地方政府以此为由削减、延缓甚至挤占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或者以此为由给享受低保者设置很多严苛限制,规定打麻将、买电脑、超生者不得享受低保;另一方面不少学者也论证“福利制度会养懒汉伤害社会效率,所以中国不能向西方福利制度看齐”———这种认识背景下,郑教授“宁养少数懒汉也不让多数人因缺乏保障而陷于生存恐惧”的原则格外让人振聋发聩。

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许多人“未免除生存恐惧”的时代,需要的是“增强营养”而非“避免营养过剩”;而且,我们的福利水平还远未达到“诱人当懒汉”的程度,不少地方连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都做不到,几个人会没出息到因那点低保金而“不劳而获”;最重要的是,即使因保障而出现几个懒汉,那也是一个文明社会为公平分配利益而不得不承受的代价,那种懒汉是源于人性劣根而非制度弊病,不能因为臆想中几个莫须有的懒汉而让多数人陷入物质匮乏的生存恐惧中。何况郑教授说了,即使那些“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国家,也没有看到福利病态。

实际上,对一个社会效率与公平最大的伤害,并非源于弱者为享受一点保障福利而吃白食当懒汉,从而影响社会道德风气和创富热情;而是源于强者利用权力资源去享受高工资高福利,利用权力资本去掠夺劳动者和消费者剩余吃白食当懒汉,从而扭曲社会的资源流向、耗散公众的创富热情和降低社会的效率。很显然,一个弱者满足于一点福利保障而宁作懒汉,这不会引起社会的效仿,因为这个社会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应高于那点保障福利,对这样的弱者懒汉,人们更多只会报以鄙视;而强者利用权力资源在高工资高福利中吃白食当懒汉就不一样了,当人们发现一个人可以通过依附权力而享受到这么高的福利,任何一个理性的人都会减少创造财富的、提高效率的活动,相反去增加掠夺和寻租的活动,争相远离创富领域而流向分享财富的领域,争相依附权力当“权力懒汉”。

这也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没听过有几个依附于社会保障制度吃救济的懒汉,倒看到许多依附于垄断体制享受着垄断高利润和高福利的懒汉;没见过几个人因看到弱者享受点儿福利而想当懒汉,倒看到不少人因看到垄断高福利争相涌向垄断领域———媒体曾报道过一个公路收费员岗位千余大学生争抢的新闻,某个热门公务员岗位万余人争抢的新闻也屡见报端。也就是说,这个社会正发生的是“权力福利养懒汉”,而不是“保障福利养懒汉”,为什么权力精英们一直在呼吁警惕“保障养懒汉”,而不是治理垄断养懒汉、权力养懒汉呢?这一切可能源于强势者的话语霸权吧,许多监管的矛头从来都只指向弱者而不是强者。

近来,越来越多的上访者在绝望时选择自杀的方式进行抗议。从在家里自杀发展到在大街上自杀,从大街上自杀发展到在政府机关门前自杀,由在本地自杀发展到在天安门前自杀;由个体自杀发展到向群体自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维护个人权益,有其深层次的合理根源。不到被逼得走投无路谁愿意以生命为代价。在“不死人不足以引起重视”的权利救济逻辑下,是某些人不得已的选择。

“自杀维权”现象固然影响到了社会秩序,但如果我们以公民的立场反思,就会发现,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这种最不可思议的方式时,一方面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不公正现象是多么严重,另一方面说明管用的权益救济渠道越来越少。

执政者不可能没有恐惧之心,关键要看害怕的是什么,表现如何。有一种恐惧叫做“居安思危”,害怕政治不清明、言路不畅通、百姓生活不安康、如履薄冰;有一种恐惧叫做“色厉内荏”,害怕权位不稳固、富贵不长久、百姓“不听话”动辄采取高压手段,钳制舆论,鱼肉百姓。慈禧太后有句名言:“谁叫我一时不痛快,我就叫他一辈子不痛快”(现在的官员则说:“谁砸我的牌子,我就砸谁的饭碗。”)。因为害怕自己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于是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再也没有什么做不出的事情——这种表面上的无所畏(更多精彩小说百度搜索:)惧,恰恰暴露了内心的极度恐惧。到了这时候,执政者的政治生命离结束也就不远了。

孟子说:通向不朽的道路有三条:一是立功、二是立德、三是立言。

做人是一门艺术。一门综合艺术,一门如何把钱、语言、笑容、眼泪以及身体等等各项功能发挥到极佳的艺术;一门把别人对你的热情调动到最高最大为你所用的艺术。

很多事情是只能做不能说的,或者是只能说手心,不能说手背。

世界上最简单的道理,一个虽然简单却让众人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明白的道理,那就是——甘心。

写匿名信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正义感但是胆小,揭露事实缩头藏脚;另一类有私欲有阴谋,捕风捉影臭你,搞乱一方浑水摸鱼。

越是不认真对待匿名举报,举报人就越不敢署名,这是恶性循环。

把匿名信交给当事人看,是笼络人心的办法中最高明的一招。

写匿名信的是软弱的抵制和无奈的抗争行为。

一个受到攻击的官员,最可怕的是真实,而不是谣言。虽然谣言一时也可以扰乱视听,让人瞎起哄,所谓无风不起浪之类,但终究不构成实质性的伤害。

聪明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如何对待错误。

对于一个人的进退,自制是一件至关紧要的事情。许多聪明能干的人就栽在自制力的缺乏上。可以说,人与人的角逐,常常是自制力的角逐。

官场上的人常说,政治是无道德的,为了一种目的,可以不择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