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
(三十八)承圣二年。北齐高帝。诏僧稠禅师。稠将启行。而峰峦振响飞走悲鸣。如是者三日而止。稠至京师降跸迎候。命入宫授菩萨戒。尽停五坊鹰犬及伤生之具。禁境内屠杀。稠留禁中四十日。出居外寺。寻有旨罢讲席。俾沙门尽习禅观。稠入谏帝。以为弘通教理渐诱童蒙正赖讲授。愿勿禁也。从之。及宣帝即位。尝谒稠。稠床坐不迎。其徒有劝迎者。稠曰。昔宾头卢尊者迎阿育王起行七步。致王失国七年。贫道虽寡德。冀帝获福耳。俄以此被谮。帝衔之。将复入寺按其不敬诛之。稠已知之。及帝入寺预出十里许候之。帝怪问。稠曰。恐身血污伽蓝。故远来就刃耳。帝惧然悔谢。谓其臣杨遵曰。朕不明几妄黩圣师。即奉之如故。因从容启帝曰。陛下前身罗刹也。今好杀盖余习耳。帝问。何以知之。 稠请以盆贮水自咒之命帝临观。果自形正罗刹之状。仍有群罗刹随之。帝大惊。 自是绝荤终日坐禅礼佛行道如旋风焉。
(三十九甲戌)敬帝方智(字惠相。小字法真。元第九子。元被西魏破江陵杀之。陈霸先杀王僧辨而立帝即位。以霸先为相。进封陈王。明年受禅。帝十六岁终。在位二年) 西魏恭帝廓(文帝第四子。字文泰以柳刺之言。废钦立帝。泰卒其子。觉袭相位进封周公。时年十有五岁。其叔宇文护逼帝禅位于觉。封帝为宋公。帝在政三年) (己亥)改绍泰后梁(姓肃氏都江陵)雷氏曰(宣察岩琮西魏附庸。后梁三主三十四终)
宣帝察(字理孙。兰陵人。武帝孙。昭明太子统第二子也。字文泰立之于江陵。在位八年。改元大定。寿四十四矣)
(四十)北齐敕二教角试。天保六年九月。下诏。敕诸沙门与道士达者十人亲自对校。于时金陵道士陆修静等初为梁武所弃。遂奔入魏。至是颇盛。而齐文帝复事佛。静等忌之。诣阙请与释子角法。有旨令上统法师克日较胜负。至期大集公卿。修静等以术咒僧衣钵及宫殿梁柱。皆举震动。诸僧相顾缺然无对。于是万众諠哗得以道流为胜。修静等雀跃鱼视高自矜夸。以己为神仙辈也。又言。沙门现一我即现二。今以小术诱之耳。帝顾谓上统曰。佛门岂无人哉。统曰。方术小技儒俗鄙之。况出家人也。既承天命令拒。可令最下座僧对之。于时有法师昙显。不知何许人。居下位被酒昂兀而坐。统令二人扶上高座。登而笑曰。向咒衣柱而飞动者。我故开门试卿术耳。令取稠禅师衣钵置地使咒之。静徒并力作法。 逾时不能动。帝敕取衣一加十辈并不能举。显即自取置诸梁上使咒梁柱。亦不能动。显又曰。我先醉耳有所闻云。沙门现一我当现二。果尔否。静曰然。显乃翘一足曰。我正现一。请卿现二。静徒默无所为。相顾惭缩失色。独修静更欲以颊舌胜之。即曰。尔佛自言为内。内即小也。以道家为外。外即大也。显应声曰。
然则天子居九重之内。亦应小于百官耶。静气咽无对。群臣皆呼万岁。忻跃而罢。显风度弘旷趣向叵测。后不知终。帝亲鉴臧否于十月乙卯朔日也。是月丙辰文帝诏曰。法门不二真法在一。求之正路寂泊为本。祭酒道者中世假妄。俗人未悟乃有只崇。麴麦薛是味丧昧虚宗。既乖仁祀之源。复违祭典之式。宜从禁止。
无或遵风应。道士自谓得神仙者可上三爵台飞腾远举。不能尔者并宜改迷归正。
诣昭玄上统剃度出家。繇是齐境道流遂绝矣。
(四十一)杜弼字辅言。中山曲阳人。年十三进士。甄琛问策。下笔如流。
王澄见所答。叹曰。王佐才也。仕高欢甚见敬。使魏帝知弼深于佛理。问经中佛性法性何异。弼曰。正是一理。帝曰。说者言法性宽佛性狭如何。弼曰。在宽成宽在狭成狭。若论性体非宽非狭。帝曰。既言成宽成狭。何得非狭非宽。弼曰。
若定是宽则不能成狭。若定是狭亦不能为宽。以非宽非狭故能宽能狭。所成虽异能成常一。帝曰善。奉使称旨既还。文襄问政要。弼曰。天下大务莫过刑赏二端。赏一人而天下喜。罚一人而天下服。二事得中自然尽善。文襄悦曰。言虽不多于理甚要。
(丙子)改后齐太平○右西魏二十五年(而禅于宇文周)
(四十二)叙曰。元魏将季其祚分崩。肃宗孝明帝崇尚佛法。胡太后亲临国政。一纪之内天下晏然。及帝崩太后死。高欢诛贼尔朱荣于邺烧洛阳宫室。奉清河郡王立于邺。凡一十七载扶翼魏朝。至太清三年武帝崩。叹亦先殒。世子澄袭相王位。未几而殂。魏静帝乃逊位于高洋。即叹之第三子也。世族武川。仍都邺下。神用卓诡智愚混兼。十余年间教法中兴。僧至二百余万。寺院凡四万余所。
六主相承二十有八年。为周所灭。齐书。著作王劭述佛曰。释氏非管窥所及。率尔妄言之。又引列御寇书。述商太宰问孔子圣人事。又黄帝游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佛游神而已。此之所言仿□于佛。石符姚世经译遂广。盖欲柔伏人心。
故多寓言以方便。不知是何神异。浩荡之甚乎。其说人身心善恶世事因缘。以慈悲喜舍常乐我净。书辨至精明如日月。非正觉孰能证之。凡在顺首莫不归念。达人则谨其身口修其定慧。平等解脱究竟菩提。及僻者为之。不能通理。徒务费竭财力功利烦浊。犹六经皆有所失。未之深也已矣。 (丁丑)右梁五十七年(而禅于陈)
后周(宇文氏。王木德。共五主都长安)雷氏曰(太祖闵明武宣静帝后周五主二十五年) (四十三)叙曰。周之艺祖宇文觉者。即魏大丞相泰之世子也。泰举高阳王为帝。迁都长安号西魏。凡一十八年。废帝更立齐王为帝。四年而泰薨。觉承魏禅当年被废。立弟毓为帝。四年而殂。乃立弟邕。邕即周武帝也。阅十余年至建德初。惑于道士张宾等妖言。恶黑衣之谶除废释氏。毁寺院四万余所。僧三百万悉令还俗。洎灭齐未几改元宣政。五月而殂。太子赟立。自称天元皇帝。大象二年五月崩。太子衍立。明年二月禅位于隋。周五主凡二十五年国除。初宇文泰及大蒙宰字文护。并崇重佛法。与西域三藏十余人宣译经论天文等。凡百余卷云。
周太祖文皇帝(小字黑獭。郡代武川人。其先出于炎帝之后。炎为黄帝^6□居朔野。有裔孙普回。狩得玉玺三细。文曰。皇帝玺。回以为天授。俗谓天文曰宇。乃遂以国号宇文并以为姓。后废齐即位焉) 孝闵帝觉(小字陀罗尼。文帝第二子。泰卒帝受魏恭帝禅。不改年号。王木德。在位二年)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九
卷第十
住持华亭念常集
(一)陈(都建康)雷氏曰(陈高霸先文废宣后合为五主三十三年) (丁丑)高祖武皇帝(姓陈。讳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成下里人。受梁敬帝逊禅即位。年五十七。崩于璇玑殿。在位三年)
改元永定○周闵帝(字文觉。从兄护杀之而立毓)
叙曰。有梁祚微祸难自作。东魏贼侯景因隙来奔。高祖建义内之。封为河南王。乘宠作乱遂陷台城。先是梁湘东王出镇荆陜。使王僧辨陈霸先等平金陵。未几湘东王为西魏所灭。侯景既诛。僧辨仍为霸先所杀。太平元年梁敬帝逊位。霸先即帝位于金陵。以姓为国。盖吴兴长城下里人也。世本甚微。自云。汉太丘长陈寔之裔。身长九尺二寸。须长三尺。垂手过膝。神明高敬有大志略。众所推重。既临大宝复梁旧政崇重释氏。金陵旧来七百余寺侯景焚荡几尽。陈高祖悉皆修复。翻经讲道不替前朝。自创国至祯明三年。凡五主三十三年国入于隋。其二十四年与周同政。九载与隋同政。时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拘那陀罗。陈言真谛。十四年间随处译经论疏传等四十八部。凡二百三十二卷云。 真观法师释门龙象也。时徐仆射领军御世。欲僧兵之。师驰书勉止。其言伤怛足以发回向之心。又着无性因缘论。
周明帝(毓小字统万。宇文之长子每在位四年。改元武定)
(庚辰)文帝篟改天嘉(字子华。高祖兄昭烈王兴之长子。高祖与兄同经营帝业故遗诏立之。天康乙酉崩于有觉殿。在位七年)
周(明帝中从足护毒死而立弟邕) (二)沙门稠禅师乃魏跋陀三藏之资也。受具往嵩山少林。又抵覃怀王屋之柏岩寺。解二虎斗。由是举世知名。齐乾明元年示寂于龙山云门寺。 齐孝昭帝演改皇建(字延安。神武第六子。聪敏仁孝勤于政治。一年因捕兔。惊马坠地而崩。寿五十七。葬静陵)
周武帝邕改保定(小字弥罗。宇文之第四子。登位唯布衣帔。无金宝饰。禁断华绮。土阶听政。不施栌棋。后宫嫔御不过十人。在位十八年。寿三十六。崩于辇舆。葬孝陵)
(三)法师洪偃。雅为文帝所重。及齐使崔武子有专对才。朝廷惮之。帝以偃才学两优命馆伴武子。武子加叹而归。由是朝仪欲夺其志敛以冠巾。偃闻命即绝食以死自誓。帝以其确诚从之。时称偃四绝。谓姿容德行文章草隶。临终谓其徒曰。世人为贪心之所暗。贪己则惜落一毫。贪他则永无厌足。至于身死之后。 高其坟重其椁。必谓九泉之下还结四邻一何可叹。今瞑自之后。以脯腊鄙形布施飞走。及卒弟子如其诫。有文集二十卷。诏藏秘阁。
(四)法师宝琼。陈宣帝命为僧统。绥御有法四众安之。屡入重云殿讲道。
帝尊之为师。初梁魏间僧统盛饰杖直僣拟官府。至琼奏罢之。每出从数头陀杖笠而已。于时海东有十二国。闻琼道德不可见。遣使奉金帛求琼画像。其为天下敬慕如此。及卒。法师昙衍继为僧统。亦有重名。衍初生下四十齿已具举世异之。 (壬午)后梁世宗岿改天保(字仁远。YF第三子。在位二十三年)
齐武成湛改太宁(神武第九子。淫乱无度。信用嬖宠。传位太子。在位四年。寿三十二崩)又改河清(癸未)周(保定三年有牛生足于背上。出北史) (乙酉)齐后主纬(字仁纲。武帝长子。昏乱暴虐。杀于崔季等忠臣。在位十三年。改天统)
旃檀瑞像至此三百六十七年在淮南(五)是年卫元嵩上疏减僧。初周武崇佛氏。天保六年嵩上十一条省寺减僧。云僧多怠惰贪财冒利不足钦尚。召百僧入内道场。七日伺过不得。无何乃止。嵩后感恶疾而卒。世尊曰。狮子身中虫。嵩何不当之矣。
(丙戌)改天康○周(改天和用天和历)
(六丁亥)废帝伯宗改光太(十九岁而卒在位二年) 大教东被五百年矣(七)台宗三祖惠思禅师。姓李氏。武津人也。少以宽慈顶生肉髻耳有重轮。象视牛行与世自异。梦梵僧勉令出俗。辞亲入道。及禀具戒日唯一食不受别施。闻北齐惠文聚徒众法清净。乃往归依。从受正法性乐苦节。营僧为业。于三七日中得宿命智。而习漏未尽。后于定中放身倚壁。未至间霍尔开悟法华三昧。 大乘法门一念明达。十六特胜背舍徐入。便自通彻不由他悟。示众曰。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亦不得得亦非真。侯在大苏弊于烽警。山侣不遑安处。将四十余僧径趣南岳。时陈光大二年六月二十三日也。至即告曰。吾至此满十年耳。先是梁僧惠海居衡岳寺。及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