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祖通载-第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乙酉)宋理宗昀立。改宝庆元年。初名与。莒荣王希璶之子。太祖十世孙也。宁宗子多而不育。鞠宗室子询。立为太子。薨。初皇从弟沂靖惠王柄无子。
  尝以宗室子。赐名贵和。为之后。及失太子询。遂立贵和为皇子。赐名竑。封济国公竑惠而轻。尝疾史弥远专权。谓异日不可容。弥远闻而恶之。故阴为之计。
  与莒幼不好。弄群儿聚嬉辄独登高坐不动。长上指以语儿曰。汝曹不效此人。恰一大王相似群儿每罗拜其下。遂有赵大王之号。弥远物色得之。尝取应得举矣。  特旨补官。竑既为宁宗子。遂以与莒为沂王。后赐名贵诚。除邵州防御使。宁宗大渐。乃白中宫。以贵诚为皇子。改名昀宣遗诏即位。进竑为济阳郡王。出判宁国府。恭圣杨后听政。事定然后彻帘。寿六十一。
  金国改正大名守绪。宣宗第三子。性宽仁和。嗜书博学。是年立。至癸巳年归德府绝粮。六月奔蔡。八月南北兵夹攻。甲午正月禅位于后主麟。闭阁自经国亡。
  (丙戌)西夏拓跋德仁七月卒。次清平郡王立。在位一年。
  (丁亥)太祖以丙戌春至西夏。一岁尽克其城。是年十月廿七灭夏。上年六十矣。西夏凡一十二主。始继迁以太平兴国壬午起兵夏台。讫今宝庆丁亥国灭。
  共二百四十六年。元昊于景佑甲戌自创伪朔僣帝号者。一百九十四年。
  (戊子)宋改绍定元年。  (辛卯)太宗皇帝即位。
  (壬辰)太祖次四子统王师破汴。金主迁蔡。金臣崔立降。大朝遣使过宋。
  议夹攻金。
  (癸巳)金改天兴。
  (甲午)宋改端平元年○灭金。右金九主一百二十三年。
  (乙未)抄数中原户计○宋天狗星坠淮安军金堂县。其声如雷。三州之人皆闻之。及观则为红色碎石。或以为兵戈之兆○诏集议出席牒。收四介会子。
  (丙申)分封诸王。上亲总兵征回回国归附○宋失四川。
  (丁酉)宋改嘉熙。  (己亥)诏谕高丽○宋十月虹见。
  (庚子)宋京师地震。白气亘天。旱蝗。江浙福建旱都城大荒。饥者夺食于路。市中杀人以卖。日未晡路无行者。
  (辛丑)二月三日大赦天下○宋改淳佑。
  (丙午)定宗皇帝即位。
  (庚戌)大朝灭辽东高丽。  (三辛亥)宪宗皇帝即位。
  世尊示灭二千二百年矣。
  (癸丑)宋改宝佑元年○大兵伐川蜀。
  (四丙辰丁巳)抄数辽东户计○宋拨官诰度牒。收换楮弊毁之。有元庆寿海云大士迁化。名印简。山西之岚谷宁远人。俗宋氏。微子之后。父慈善信服乡里。里人称为虚静先生。母金源王氏。祖世奉佛不仕。师生于金之泰和壬戌十二月望。人品恢伟童幼神悟。七岁亲授以孝经开宗明义章。乃曰。开者何宗。明者何义。亲惊异。知非尘劳中人。携见傅戒颜公。颜欲观其根气。授以草庵歌。至坏与不坏主元在。师问曰。主在何处。颜曰。何主也。师曰。离坏不坏者。曰此客也。师曰。主^8□颜。吟吟而已。乃得礼中观沼公为师。八岁受三归五八十善戒法。师方十一蒙豫王恩赐纳具。有洪彦上座。问师曰。子今受大戒了。缘何作小僧。师曰。缘僧小故。戒说大也。试问上座戒老耶小耶。曰我身则老。语未终师大声曰。休生分别。一日上座教僧去师背上拍一下。待回首乃竖指示之。僧如教拍师背。师便竖一指。僧回举似上座。座奇之。师年十二。中观听师参问诲之曰。汝所欲者文字语言耳。向去皆止之。唯身心若枯木死灰。今时及尽。功用纯熟悟解真实。大死一场。休有余气。到那时节。瞥然自肯方与吾相见。师受教习定。一日扶中观行。观曰。法灯禅师道看他家事忙。且道承谁力。汝作^8□生会。师将中观手一掣。观曰。这野狐精。师曰。喏喏。观曰。戒须别参。师年十三。时成吉思皇帝征伐天下。师在宁远。于城陷之际。稠人中亲面圣颜。俾师敛髻。师告曰。若从国仪则失僧相也。蒙旨如故。自此僧有不同俗民之异也。师年十八。天兵再下。太师国王领兵取岚城。四众逃难解散。师侍中观如故。观曰。
  吾迫桑榆。女方富有春秋。今此玉石俱焚。子宜逃生去。师泣曰。因果无差。死生有命。安可离师而求脱免乎。纵或得脱。亦非仁子之心也。老人察师诚确。嘱师曰。子向去朔漠有大因缘。吾与子俱北渡矣。明日城降。有清乐元帅史公天泽义州元帅李公七哥者。见师气宇非常。问曰。尔是何人。师曰。我沙门也。史曰。食肉否。师曰。何肉。史曰。人肉师曰。人非兽也。虎豹尚不相食。况人乎。史曰。今日兵刃之下。尔亦能不伤乎师曰。必仗其外护者。公喜甚。李帅问曰。尔既为僧。禅耶教耶。师曰。禅教乃僧之羽翼也。如国之用人。必须文武兼济。李曰然则必也从何而住。师曰。二俱不住。李曰。尔何人也。师曰。佛师。  复曰。吾亲教中观。亦在于此。二公见师年幼无所畏惧应对不凡。即与住见中观。二公闻中观教诲谆谆。乃大喜曰。果然有是父有是子也。于是礼中观为师。
  与师结为金石友。国王将中观及师分拨直隶。成吉思皇帝载中观于黄犊轻车。师亲执御。日营采汲。经年至赤城。舍于郎中张公宅。使臣太速不花并麻赖。傅成吉思皇帝圣旨道与摩花理国王。尔使人来说底老长老小长老。实是告天的人。好与衣粮养活者教做头儿。多收拾那般人在意。告天不拣阿谁。休欺负交达里罕行者。是时国王奉诏大加恩赐。延居兴安香泉院。国王署中观慈云正觉大禅师。师寂照英悟大师。所需皆官给。小长老之名自此始。十九中观将示寂。有羽客榻至慎求颂。老人俾执笔代书。偈曰。七十三年如掣电。临行为君通一线。泥牛飞过海东来。天上人间寻不见。客曰。师几时行。老人曰。三日后。时五月廿七日也。至六月初一。果无疾而寂。师哀毁过礼。阇维收顶骨舍利供养。建塔于府之西北隅。师罄所有为设斋。唯乞食看塔。一夜闻空中有声召师名。师瞥然有省。  乃迁入三峰道院。复闻人告曰。大事将成。行矣毋滞此。黎明策杖之燕。过松铺值雨。宿于岩下。因击火大悟。自扪面曰。今日始知眉横鼻直。信道天下老和上不寐语。明日至景州见本无玄和上。问从何所来。师曰。云收幽谷。曰何处去。
  师曰。月照长松。玄点首曰。孟八郎。便恁^8□去也。师诺诺趋出。过洵州遇宿儒张子真。问上人何不安住。师曰。河里无鱼市上取。先是中观临终时。师问。
  中观曰。某甲当依何人了此大事。观嘱曰。贺八十去。师既入燕。至大庆寿寺。
  乃省前谶。于是径竭中和老人璋公。中和先一夕。梦一异僧策杖径趋方丈踞师子座。即明谓知客曰。今日但有旦过。当令来见老僧。及晚师至引见。中和笑曰。
  此衲子乃夜来所梦者。师便问曰。某甲不来而来。作^8□生相见。寿曰。参须实参。悟须实悟。莫打野^5□。师曰。某甲因击火迸散。乃知眉横鼻直。寿曰。吾此处别。师曰。如何表信。寿曰。牙是一口骨。耳是两边皮。师曰。将谓别有。
  寿曰。错。师喝曰。草贼大败。寿休去日寿举临济两堂首座齐下喝。僧问济。还有宾主也无。济曰。宾主历然汝作^8□生会。师曰。打破秦时镜。磨尖上古锥。
  龙飞霄汉外。何劳更下槌。寿曰。汝只得其机不得其用。师便掀禅床。寿曰。路途之乐。终未到家。师与一掌曰。精灵千载野狐魅。看破如今不直钱。寿打一拂子曰。汝只得其用不得其体。师进前曰。青山耸寒色。月照一溪云。寿曰。汝只得其体不得其智。师曰。流水自西东。落花无向背。寿曰。汝虽善语言三昧。要且没交涉。师竖起拳复拍一拍。当时丈室震动。寿曰。如是如是。师拂袖便出。
  明日命师掌书记。自此中和复以向上钳槌差别关楗种种辩验。师以无碍辩才应答皆契。其悟解精明度越前辈。寿一日谓师曰。汝今已到大安乐之地。宜善护持。
  吾有如来正法眼藏祖师涅槃妙心。密付于汝。母令湮没。师掩耳而出。即以衣颂授师。颂曰。天地同根无异殊。家山何处不逢渠。吾今付与空王印。万法光辉总一如。出世住兴州仁智。历迁^5□阳之兴国兴安永庆以至大庆寿寺。皆太师国王及诸重臣之命。师于室中以四无依语勘学者。语具本传。辛卯十一月受合罕皇帝宣赐。师称心自在行。一日于廊下逢数僧。师问第一僧曰。那里去。僧云。赏花去。师便打。问第二僧。那里去。云礼佛去。师亦打。问第三僧。那里去。云那里去。师亦打。问第四僧。那里去。僧无语。师亦打。问第五僧。那里去。僧云。觅和上去。师云。觅他作^8□。僧云。待打与一顿。师云。将什^8□来打。
  僧云。不将棒来打。师连打四下云。这掠虚汉。众皆走。师召云。诸上座。众回首。师云。是什^8□。乙未朝廷差札忽笃侍读。选试经僧道。万松长老叹曰。自国朝革命之来。沙门久废讲席。看读殊少。乃同禅教诸老宿请师董其事。师从容对曰。诸师当以斯激厉众僧习应试经典。主上必有深意。我观今日沙门。少护戒律。学不尽礼。身远于道。故天龙亡卫而感朝廷励其考试也。三宝加被必不辜圣诏。遂与华使相见之后。其处置法度悉从师议。厦里丞相以忽都护大宫人言。问师曰。今奉圣旨。差官试经。识字者可为僧。不识字者。悉令归俗。师曰。山僧不曾看经。一字不识。丞相曰。既不识字。如何做长老。师曰。方今大官人还识字也无。于时外镇诸侯皆在。闻师之言皆大惊异。丞相复曰。必竟如何。师曰。
  若人了知此事通明佛法。应知世法即是佛法。道情岂异人情。古之人亦有起于负贩者。立大功名于世载于史册。千载之下凛然生气。况今圣明天子在上。如日月之照临。考试僧道如经童之举。岂可以贤良方正同科国家。宣以兴修万善敬奉三宝。以奉上天永延国祚可也。我等沙门之用舍。何足道哉。丞相以是言告于大官人。乃从而奏闻。由是虽考试亦无退落者。蒙圣皆悉依太祖皇帝存济。听僧如故。丙申有司欲印识人臂。师力白于忽都护大官人曰。人非马也。既皆归服国朝。天下之大。四海之广。纵复逃散。亦何所归。岂可同畜兽而印识哉。由是印臂之法遂止。初孔圣之后。袭封衍圣公。元措者渡河。复曲阜庙林之祀。时公持东平严公书谒师。师以袭封事为言于大官人。师为其言曰。孔子善稽古典。以大中至正之道。三纲五常之礼性命祸福之原。君臣父子夫妇之道。治国齐家平天下。正心诚意之本。自孔子至此袭封衍圣公。凡五十一代。凡有国者使之袭承。
  祀事未尝有缺。大官闻是言。乃大敬信。于是从师所言。命复袭其爵以继其祀事。师复以颜孟相传孔子之道。令其子孙不绝。及习周孔儒业者为言。亦皆获免其差役之赋。使之服勤其教为国家之用。三十六丁酉正月。太祖皇帝二皇后。以光天镇国大士号奉师。己亥冬师再起。复主大庆寿寺。壬寅护必烈大王请师赴帐下。问佛法大意。师初示以人天因果之教。次以种种法要。开其心地。王生信心求授菩提心戒。时秉忠书记为侍。郎刘太保也。复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