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熬鹰航空业-第1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K8能在86年出图这时间算是不长不短,刚好符合飞机的研制规律,这样在87年就可以试飞,也算是比上辈子提前了三年时间,还是算不错。

    送走了洪都方面,杨辉终于又可以有几天时间,抓紧时间去看看侧板技术的进度,本来是好几次都打算去看看,却又不断被打扰,这次总算没有什么问题了。

    来到空气动力组,杨辉看到一群年轻人正在激动的收拾东西,资料已经摞上了一大摞,看起来好像是要带着这些资料离开。

    拉住离自己最近的一个人,杨辉开始问这事怎么回事:“这是咋的啦,你们这事要准备搬家不成?”

    被来人莫名其妙的抓住,本来很不爽,不过当认出来是杨辉的时候,马上就换了表情。

    “原来是杨秘书长啊,我们这不是准备要去做风洞试验了嘛,就是你上次提出来的侧板技术,我们已经完成了理论分析设计,这东西大有可为,大有可为啊。杨秘书长,我们真心佩服您,技术、管理两手都抓的好。”

    嚯,原来这是要搬家,开始去做气动试验,看来这次自己来的刚好,正好可以看看这侧板技术理论数据是什么样子。

    杨辉自己也只是在试飞院工作时听说了这个气动技术,知道一些大概,但是具体的数据杨辉还是不知道,现在有机会,当然还是要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

 第二百四十六章:和预想的大不相同

    “大体情况就是这样,我们在对侧板气动进行理论探索的时候,和0611的设计人员一起分析了在鸭式气动布局飞机上使用侧板的优缺点,深入的研究了侧板技术的作用原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一如既往的,杨辉被引到了刘军处,侧板技术现在了解的最多的救数刘军,就连杨辉这个侧板技术的原始提起人都比不上刘军对侧板技术的熟悉。

    自然刘军也就当仁不让的给杨辉介绍着侧板技术的大体情况,杨辉拿着项目总体技术纲要,几个月以来气动设计组对侧板技术的探索成功都浓缩在这几十页的报告中。

    越看越心惊,杨辉自己都没有想到原来侧板技术并不仅仅只是杨辉想的那么简单,上辈子只是大概听了一下侧板技术的传说,只知道侧板和鸭式气动最合拍,但是为什么合拍的原因这要看手中的理论分析资料。

    不多说直接上技术资料片段:

    侧板技术的确有利于鸭式气动布局飞机使用,从根本上来分析,我们发现,侧板技术并不是适合所有鸭式气动布局飞机使用。

    侧板技术作用基础在于利用鸭翼产生的脱体涡流,并最大化的利用其脱体涡流,使涡流可以在流经主翼后缘时更加平稳,以解决力矩非线性问题。

    而鸭式气动布局的飞机只是一个统称,关于鸭翼的布局又有不同的方法,有近距离耦合、中距离耦合、远距离耦合三种布局方案,不同的鸭式气动布局方案,会有不同的侧重。

    近距离耦合鸭式气动布局,可以产生最大、最多的有利涡流流经主翼前缘,显著提高升力、机动性,这种情况和侧板技术配合是最为合适,侧板技术基础就是整流流经主翼表面后缘的的涡流,只有在主翼表面后缘有足够的涡流的时候,侧板技术的作用才可以发挥到最大。

    远距离耦合鸭式气动布局则是完全不同。远距离耦合鸭翼距离主翼很远,主要作用在于解决无尾三角翼布局的俯仰力矩过短的问题。它并非是产生可以作用在机翼前缘的脱体涡流,远距离耦合鸭翼产生的涡流并不能到达主翼表面,这样的情况就导致在主翼表面的涡流并不多。而加装侧板几乎就没有任了何意义。

    中距离耦合介于远距离耦合和近距离耦合两者之间,坚固两者的优点,但是两点都不突出,中距离耦合中能到达主翼表面的涡流并不如近距离耦合鸭式布局来的多,所以中距离耦合鸭翼采用侧板之后作用依然是不如近距离耦合鸭翼。

    看完侧板和鸭式气动布局技术的的渊源。杨辉算是清楚了侧板技术和鸭式气动布局两者的联系。也算是明白了上辈子采用侧板技术的CY1验证机为什么是在山鹰教练机基础上重新设计的近距离耦合鸭式气动布局。

    而不是直接在0611的十号工程飞机上加装侧板来验证侧板技术,无其它原因,还是因为十号工程是采用了中距离耦合鸭式气动布局,不能完全反映出侧板技术的全部优点。

    想到这里杨辉对0611是不是愿意在十号工程上使用侧板技术有了一些怀疑,毕竟现在看来侧板技术和中距离耦合鸭式气动布局的十号工程八字并不是最和。

    忧心忡忡的杨辉对这次在十号工程上面插一脚的计划开始有些担心,表现在脸上就是杨辉开始不住的砸吧嘴巴,眉头紧锁,有很多要好好重新考虑一下的东西。

    刘军是杨辉钦点的侧板技术研究组负责人,对侧板技术自然是明白,在和0611合作的过程中。一开始0611对于基地的这个侧板技术也是投入了很大的兴趣。

    甚至0611还将十号工程的具体情况向刘军公开,但是最后理论分析出的结果确实让0611有些纠结了,甚至现在0611在侧板技术上的合作力度已经大不如刚开始的时候。

    “杨秘书长,情况就是这样,你要我们和0611合作探索鸭式气动布局的和侧板技术结合的,想来你也是知道十号工程的,0611对十号工程的气动布局很早就开始研究,他们对中距离耦合布局这点是很坚决,所以我们后面和0611合作的机会有些。。。。。。。。。”

    技术人员就是这样,他们直观技术不管其它的。该是什么就说什么,也不管杨辉现在心里的纠结和不甘。

    好好的一个侧板技术本来是很不错的一个发明,上辈子研究出来太晚了,生不逢时。这辈子难道又要重走老路不成?

    仔细的思考这事到底是该要如何,是继续研究下去,亦或者是。。。。。。。

    实在不甘心啊,坐在刘军的办工桌前,杨辉仔细的思考着侧板技术是不是还有什么其它的活路。

    看到杨辉这个平时非常强势、有能力的领导,现在为了侧板技术绞尽脑汁。刘军也难得的安慰两句。

    “杨秘书长,这个也没什么,东方不亮西方亮,十号工程那边不适合我们的侧板技术,还有其它的活路,侧板技术又不是一定要在十号工程这颗树上吊死。”

    听了刘军的安慰倒是好受了一些,但是想到侧板技术没法运用在十号工程上面,杨辉的一系列后续计划就没法开展。至少十号工程就会重走老路、用十八年时间磨出一剑,在定型装备之时又意味着落后于美国的战机一代。

    最主要的是十号工程走上辈子的路线,虽然是最后可以拿出一款优秀的三代机,但是电传系统上面肯定会如上次杨为说的那样:国家电传系统人力物力大量倾斜到三轴四余度数字式电传上面,基地的单轴三余度模拟电传增稳没法在八九年之前国产化,以后被卡脖子的滋味那可不好受。

    强制要求自己振作起来,继续把侧板技术的技术纲要看完,或许还能从这里面看出一些其它的生路来,如此就将是最好不过。

    继续往下面翻看,接着是一些对近距离耦合鸭式气动布局和侧板技术结合之后的理论分析,虽然没有什么好看的,杨辉知道国内压根就没有近距离耦合的鸭式气动布局飞机,但是看到那诱人的数据依然是抵挡不了诱惑。

    将侧板和鸭式气动布局部分的细节看完,随后是一个小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理论上的结论,即侧板技术适合和近距离耦合鸭式气动布局结合。而归根到最后,原因还是在于侧板技术只要有很强的翼面涡流经过,就可以发挥它的强大作用。换个说法,和侧板技术配合的不是鸭式气动布局,而是鸭式气动布局产生的涡流。

    原来侧板是和主翼上的涡流在进行配合,近耦鸭式布局只是一个产生涡流的发生器而已。

    看来这是说的最深入、最直白的解释,杨辉突然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似乎又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能产生机翼前缘脱体涡的并不只是鸭式气动布局这一种,还有另外的一种主流气动布局。

 第二百四十七章:柳暗花明

    鸭式气动布局飞机好吗?

    这个问题只要是个有些见识的航空爱好者,那都会毫不犹豫的给出答案:“当然好,这东西实在是太牛逼了,碉堡了啊。”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在战斗机中没有全面进入鸭式气动布局化,有些飞机依然是常规布局?

    嗯。。。。。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原因自然是。。。。是。。。。。

    “我知道了,原因是飞机的发源地,世界航空工业最牛逼、最皿煮、最滋油的美帝就没有将鸭式气动布局战斗机投入定型。”

    这就是原因所在了,我大美帝就没有玩这种鸭式气动布局飞机。

    在航空工业最发达的美国,没有使用鸭式气动布局的战斗机,这确实有些令人不解,但这也是有原因的,美帝点开了另外一条主流科技树。

    没错,不就是产生能流经主翼前缘的脱体涡流吗?这个简单啊,我们也会。我有边条翼,同样可以达到近距离耦合鸭式气动布局的作用。

    在六十年代,空气动力学发现能量较大的机翼前缘托体涡流可以增升,强化机动。

    于是空气动力设计师就开始研究能产生前缘脱体涡流的技术,由此就产生了两大技术分支:边条翼、近距离耦合鸭式气动布局。

    也就是说能和侧板配合的不仅仅是近距离耦合鸭式气动布局,同样能产生主翼前缘脱体涡流的边条翼好像也是可以的,这样一来侧板技术真的就可以不用吊死在十号工程上面。

    边条翼这东西研究也是渐进的,一共经过了三个阶段,从早期F16、F18、SU27,有了第一阶段的边条翼设计,出现“S”型、带向内弯曲弧度的三角形两种。这是早期研究边条翼还不算太透彻,拿出的一些比较保守的方案。

    但是到了后来的超级大黄蜂、枭龙两款飞机上面就出现了了更加进一步的哥特式大边条翼,这相对于第一代的F16、SU27所使用的第一代边条翼又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在涡流产生的效率上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甚至哥特式边条翼产生涡流的效率可以说是边条翼的最强阶段。比起近距离耦合鸭式气动布局也不会弱了太多。

    当然,在F22这种通过机体折边来产生涡流,也算是边条翼的变种,不过效率上因为要兼顾到隐身性能。自然就有些不如哥特式边条翼。

    想到这里杨辉激动万分,这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真是应了刘军那句话,现在侧板技术可以不用在十号工程这一棵树上吊死。

    不就是大边条翼嘛,这有啥。咱们自己搞,需知后世界的歼七魔改到了枭龙这个阶段,就用上了大边条翼这个好东西,现在咱们正好就在魔改歼七,巴拉一下咱就能用上。

    不过现在的歼七四、歼七五两款飞机安排上大边条翼在时间上就不够了,改动还是有些过大,恐怕只能是在下一次的改动中才能用上,这么好的东西,时间关系居然没办法用上来,想想就有些令人扼腕叹息。

    哥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