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熬鹰航空业-第5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体来说,在这第一‘波’适航证颁发的热‘潮’中,以中英德三国为首的共计五十多个国家都向mPc…75开放了自己的民航客机市场,一些没有发适航证的国家也还是同意了mPc…75的过境飞行,这期间又带起一小‘波’的订单,虽然不多但还算聊胜于无。

    而拿到了适航证的mPc…75客机也自然是抓紧了机会,趁热开始了飞机在正式投入载客运营之前的最后一项工作:试运营。

    顾名思义,这试运营就是把飞机‘交’给首批启动用户开展不载人的商业飞行,除了飞机不载人之外,所有的一切都是和正式运营中的民航客机一样待遇,需要在机场上下“旅客”、装卸货物、排队起飞并降落,中间还会有这种那种的‘突发事故’,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运营上一段时间之后,飞机才能真正放心的投入市场。

    取得了飞机试运营权的主要还是客机项目的首批启动用户,共和国这边则是有着空军专机师背景的联航公司负责飞试运营工作,期间虽然没有正式载人,但各种航空货运任务则是安排的满满当当,而这也就开始了联航的航空快递业务。

    德国那边的试运营当然就是现目前mPc…75的最大客户汉莎航空,汉莎航空已经为mPc…75客机的运营单独成立了子公司:汉莎城际航空公司来负责,为了推进试运营工作的快速展开,按照汉莎城际航空的要求则是直接提供了两架飞机开展试运营工作,飞机在整个德国乃至周边的欧洲国家之间开展试运营工作,每到一个地方就是一阵疯狂的宣传。

    mPc…75的试运营工作大概需要半年时间,而这期间则是各种艰难地等待,虽然之前试飞时已经考虑到各种情况,而飞机也都能够顺利的完成飞行,并且按照这些试飞数据严格地编写了飞行手册,并且因为有了之前运7的前车之鉴,mPc…75的飞行员培训任务也被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杨为和厉云主持的地面模拟飞行系统还没有完成,试训‘交’付中心就采用老办法,将两架之前用作试飞的试飞机拿来,在飞行员地面理论培训完成之后就直接拉上飞机,由教练随机一起进行各种培训带飞,以保证飞行员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的飞行‘操’作能力。;

 第七百九十二章:7721工程

    MPC…75的试运营工作已经展开,CF…34发动机占据了先手已经装上了飞机进行试运营测试,特别是汉莎城际航空公司那边,合计170架的超级订单要是最后都采购了CF…34发动机就肯定是不能忍,但还好德国那边的MTU公司挺给力,在这期间也还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MTU和德国政府一起出面,直接用一些政策性的优惠来说服了汉莎的母公司高层,也就决定仅仅只在首批前30架上使用CF…34发动机,后续的140架飞机会支持国产,使用在MTU公司总装生产的CG…2000发动机,而这也暂时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但在这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意味着更加巨大的压力袭来,CG…2000发动机最后阶段的空中飞行台测试、结冰飞行测试等项目都在不断地推进,一些特殊飞行条件不好进行模拟,需要在国外的相关专业机构进行测试,美国那边肯定不给做,罗罗更是横眉冷对,最终还是负责CG…2000整个后续测试工作的克拉夫琴科提出了方案,将发动拿到俄罗斯去进行最后的结冰测试,这才算是解决了问题。

    但不管怎样,就算再着急上火也要把该做的测试项目都一个一个走完,在时间上就至少还有一年的最后期限,原本打算采购CG…2000发动机的民航公司也知道这款发动机性能好,但需要一段时间的等待,也就都是把发动机的定型交付时间签到了94年,只要在这之前能够交付发动机就不会流失大量的客户,违约金也不用担心。

    和CG…2000发动机的遭遇不一样,提供给巴航工业EMB…145客机使用的MS…4小推力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却顺风顺水,这种小推力发动机虽然有市场,但盈利却并不多,也就不太受到三巨头的重视。

    发动机只要能够符合相关的适航要求,最后的适航证流程已经走完,英国提供的适航证还算是很有含金量,毕竟英国还有着罗罗公司这样的民航发动机巨头在,全世界范围内承认英国航空发动机适航证的国家几乎占据了90%。

    第一批的MS…4发动机因为在巴西建的总装线还没有正式运营起来,所以还是由331厂制造并整机出口,装上了前几架EMB…145客机也开始了试运营工作,和装到MPC…75上的CG…2000发动机的遭遇所不同的是,这EMB…145客机只有MS…4一台发动机可供使用,要想其它的发动机?

    对不起,我们不兼容!

    而鉴于巴航工业背后的诺斯罗普公司背景,EMB…145客机也很快就拿到了美国的适航证,一大批的美国订单正充斥着巴航工业上上下下,虽然飞机还处于试运营当中,但生产线已经开始了加足马力的生产,连带着这边331厂也是加班加点地组织生产任务,也是一副喜洋洋的气氛。

    定型了MS…4发动机之后,除了留下一批技术人员跟踪发动机在后续飞行中的小问题,其它的技术人员则是全部都转而去配套MZ…2200发动机的研制工作,虽然MS…4涡扇发动机和MZ…2200涡轴发动机除了在核心机上相同以外,几乎就没有了相通的地方。

    但MS…4发动机和其它的涡扇发动机不一样,MS…4同样也是采用了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的传家宝:齿轮传动技术,再加上608这边的技术人员干的活也杂,在MS…4之前还做过涡浆发动机,所以在涡轴发动机的减速齿轮设计上还算是经验丰富。

    集中起608全所的力量之后,爆发出来的效率还就是不一样,发动机的各个分系统已经设计打样,相关的部件测试也加快了进度,上上下下就是卯足了劲要拿下这共和国第一款完全自主设计的涡轴发动机。

    航空发动机这边的情况虽然很值得惊喜,但传到杨辉这里的时候却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因为这个时候的杨辉正在参加光电探测系统公司当年为闪电配套研制的红外导航和激光瞄准系统的测试,在这次的测试工作中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要测试由杨月带领团队所开发出的技术水平。

    虽然一开始整个项目是为歼18配套研制机载的内置光电导航瞄准系统而生,这一路上也遇到了不少的挫折,中间确实走过不少的弯路,但最终还是磕磕碰碰地完成了设计工作。

    为歼18研制的一整套系统是属于内置式,所以是按照机头下方的固定空间来安排,因此为了保证尺寸就显得有些不修边幅,没有像吊舱式那样的简洁漂亮。

    机体内置版的整套系统在测试的时候是安装到了一架运七改进的特种试验机上面进行各种测试,在前面一段时间的测试中已经进行了夜间热红外成像功能的测试,得到的结果还算是能够堪用,毕竟以共和国的基础工业实力,在九十年代就能够造出堪用的整套系统本身就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后续的激光器测试工作就还在测试当中,首先就是对激光发生器的功率进行测试、多云条件下的激光穿透能力测试,这时候因为激光的固有特点,在多云天气下的工作也并不是多么令人满意。

    多云条件下的正常工作有些困难,那杨辉之前想过的要在多霾的情况下进行测试恐怕就更加难看了,所以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虽然激光制导还有很多原理上的固有缺陷,但其精确制导能力还是要重视起来,在2010年之前卫星制导的精确制导炸弹还威胁不到激光制导炸弹所牢牢霸占的高端市场。

    所以,一方面在选择了大力展发卫星制导炸弹的同时,考虑到未来二十年之内都很难有可靠、精确的制导卫星系统,歼18还是选择了并行发展激光制导炸弹。

    而这次的测试之所以能惊动到杨辉这里,那是因为这次已经不是简单的整套光电系统本身测试,而是要进行第一次激光制导炸弹投放测试。

    这次的空投打靶测试,使用的炸弹并非是全新研制的激光制导炸弹,而是经过空军的协调之后,由当年研制7721激光制导炸弹的单位翻新生产了此前留下的多枚7721激光指导炸弹的测试样弹。

    要说起这7721炸弹,其实就是仿制了越南战争时老美首次投入使用的“宝石路”1,而之所以选择仿制“宝石路”1的整体设计,在于其结构特点和技术上比较成熟,而且实战使用中也证明这一设计的成功基础,而且单纯从整体设计角度来说,7721也基本达到了西方70年代初期的水平。

    但即便是这种情况下,共和国在77年就开始着手仿制的这款炸弹还是经过了前后共7年的时间,断断续续的资金支持下在85年才开始了实弹测试工作,记得当时测试这型炸弹的载机还是用的老轰五为平台。

    当年在实弹投放试验中的7721制导炸弹成功实现了激光制导,导引头和弹载控制系统也基本达到了设计需要的标准,总体结构设计和大部分系统的试验数据都满足了设计要求,因此从结构设计和纯粹技术角度上可以认为7721在总体上取得了成功。

    但这毕竟是六七十年代的技术,其导引头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测试中7721的命中精度无法达到设计指标要求,而且模仿“宝石路”I的设计在八十年代末期已经开始落后,所以官方说法则是这款炸弹仅仅是起到技术探索和设计队伍的锻炼作用,7721最终没有定型装备。

    上一位面在7721工程之后也确实没有了下文,经过了中间近十年时间的断档之后,直到96年的危机之后军队又重新开始拾起各种武备项目,精确制导炸弹再次被重视起来,于是又在97年开始了对随着苏27一起来华的俄罗斯KAB…500L激光制导炸弹的仿制工作,7721是美系的激光制导炸弹,而97年仿制的俄罗斯KAB…500L又是苏制路线,两种炸弹除了原理相同之外各方面的设计都是大相径庭。

    所以,上一位面花费近十年时间,用大量精力和代价仿制7721所积累的经验和锻炼的科研队伍,早在这中间十年的断档中没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上一位面那样的选择确实是有很多基于现实的考虑,一方面是7721在技术上确实落后,另一方面则是当时共和国没有对这东西的迫切需要,于是就断了这条路。

    但现在这一位面不同了,7721在85年进行首次投弹打靶测试,后续又经过几年时间的各种测试之后才最终下马,因此在下马的时候已经比较接近歼18项目的开始,而歼18则明确提出要以精确制导炸弹为主要的对地攻击手段,于是刚刚下马不久的7721项目又被捡起来。

    而这时候的要求就不同了,首先是要在7721的基础上对导引头进行大规模改进,要求新导引头能够达到二代激光制导炸弹的水准,到现在的93年虽然依旧还没有完成新一代导引头最后的研发定型工作,但至少在技术上得到了延续和传承,科研设计队伍还能够继续维持,资金上也有军队和中航西南这边从歼18项目中拿出一小部分来支持,因此还算是过得去。

    而这次对机载激光瞄准系统的测试中,使用的还是那边提供的几枚当年7721项目的样弹,炸弹各方面都还算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