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老兵不死-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工业重镇到穷乡僻壤,像蒲公英般在深山里扎下了根。”

    “四十多年过去了,他们老迈的身躯已经放弃了对故乡的眷恋,而标志着他们壮举的子女们,却承受着来自三线建设战略调整的重负,还有历史对他们的遗忘。”

    “就问一句,谁还记得当年的三线人?!”

    “我记得,和传统意义上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不同,三线移民遵从“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倡导了一种好人好马进山来的精神,从东部沿海及北部工业城市,调动大批人力、物力往西部偏僻深山里转移。除了在为我国国防军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外,十七年的时间里拉来的两千多亿元的投资,也使三线建设带动了地方经济甚至是城市建设。”

    “可惜啊,大批曾经的三线企业已经搬迁,亦或是合并、破产、重组、转让、倒闭,都逐渐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啊!”

    “三线人老泪纵横!”

    “三线人的后代路过,谢谢大家还记得我们,谢谢老首长和小甜心朗诵的这篇课文,听完心里非常暖。还能有人记得我们,真好!”

    王亮长叹了一口气,朗诵《白杨》,意在于此。

    王亮:“三线建设不仅仅是新中国处在各强大敌对势力包围下的一场伟大的成功的自我救赎,在客观上,也算是新中国第一次对西部的开发。”

正文 0146 老三线:一代人的热血青春

    0146 老三线:一代人的热血青春

    把《白杨》拿出来,王亮就是想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曾经有这么一群人。

    王亮继续道:“任何一个因人为的动作而构成的历史事件,最终都会还原为人本身。不管三线人今天身处何处,以何种形态生存和生活,他们永远都无法去除自己身上的三线烙印。在此,我想向他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他们虽然不是军人,但他们为中国国防军工事业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生命的热情。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

    紧接着,王亮描摹出了一个画面。

    不仅仅是对当年的三线人,更多的是对响应政策的号召,从内地到边疆去工作的青年人生活的写照。

    上个世纪中后期。

    商店、粮食铺、卫生室、邮局、幼儿园、小学、初中。。。。。。

    那个时候,时间总感觉很漫长,但日子却过得很快。

    没有网络,但人们每天都过得都非常充实。

    每天早上的六点,厂里无处不在的大喇叭就开始播音,伴随着广播,全家开始起床吃早饭。

    饭后大人们便骑着自行车或一溜小跑奔向车间。

    小孩儿则去上学。

    中午下班之后,大人们要回家给孩子们做午饭。

    吃完午饭之后小憩一会儿,然后又是一阵广播声。

    上班,上学,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那时候,每个小孩的胸前都挂着一把家门钥匙,上小学以后就自己放学回家,厂里广播响了,就知道爸妈要下班了。

    那是一座孤岛。

    同外界没有任何联系的孤岛。

    外人闯不进去,里面的人也出不去。

    那是一个小小的世界。

    住得是筒子楼:每家一个房间,面积小的只有十一二平方米,大的也不过是十五六平方米。

    要挤进一家三口,甚至老少三代。

    日子虽然过得艰苦,但是人们都很快乐,起码比现在要快乐的多。

    也纯粹的多。

    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家挨家,户挨户,心连着心。

    邻居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住在一栋楼里的自然而然的都结实成了好友。

    晚上,小孩们聚在一起做游戏,亦或是看动画片,《天书奇谭》、《神笔马良》、《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百看不厌。

    大人们也用他们的方式来消遣。

    五湖四海,天南海北的人就这样聚集在了一起,结为了朋友和兄弟,一辈子的情谊。

    有年轻人在这里邂逅了陪伴自己一生的爱人……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王亮讲完了,没有故事,就是一个画面场景的描摹。

    评论区。

    “感慨啊!没有那个时代无私奉献的人,就没有今天这么好的物质基础,我们不能忘记那个年代的奉献者们!”

    “老三线建设者,重庆市6506信箱,万源县白沙区中国长征机械厂062基地。敬礼!”

    “作为70年代出生在816的那一代人,现在的我们以步入中年,真想念那段岁月啊,真想在听到那一天三次的广播,那时候条件虽然很艰苦,但大家却很快乐,很充实!”

    “一代人的热血青春。”

    “想哭,想掉泪。”

    “九零后一枚,虽然没有经历过,但能够体会得到,想你们致敬!”

    “我当年是一名服务三线建设的解放军战士,在那个年代学习生活工作非常艰苦,但干起工作来还挺卖力的,看到一些亲自参与建设的工程,现在回忆起来挺怀念的!好想回到那个时候啊!”

    “我爷爷也是建设大军当中的一员,现如今八十多岁了,从来没有提起过此事,有一次听我们在讲816,他也就笑了笑,一言不发。因为那是不能讲出来的秘密!”

    王亮苦涩一笑:“回忆总是不免带着伤感,但又无比怀念,因为那是岁月的留下痕迹,是时光辗转留下的记忆。里面有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讲这些,只是希望你们不要忘记,那年,那些年,一直都有人在奉献。”

    “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同志们撸起袖子加油干!”

    老三线,零零后,九零后,八零后,甚至很多七零后都不知道这个三个字的含义。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

    中国周边形势严峻,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在我国北部边境派兵数百万,虎视眈眈。

    台省的常凯申也咄咄逼人,叫嚣着要反攻大陆。

    不知道猴子是借了谁的势,不时挑衅引发争端,结果是中方被迫自卫还击。

    米国在台海峡举行了核战争演习,疯狂扩大侵越战争,已经直接威胁到了中国的安全。

    于是老三线上马了。

    中国腹地以及西部崇山峻岭的广大地区,千公里的战略纵深,数百万人隐姓埋名埋头苦干了一辈子。。。。。。

    今天,在这个有十几万人观看的直播间内,王亮又让她熠熠生辉,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

    老三线,神秘而又辉煌的老三线。

    她的背后,有许多许多被历史遗忘的人。

    “朋友们,在向那些没有军籍的老三线人致敬的同时,我还要讲关于白杨树的一个故事。讲这个故事不得不先唱一首歌。”

    说罢,王亮便清了清嗓子,唱了起来。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

    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

    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小白杨,小白杨

    它长我也长

    同我一起守边防

    。。。。。。

    《小白杨》,诗人梁上泉创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以白杨树作喻、赞誉中国边防军人的歌曲。

    发行时间:1984年。

    一九八四年,烈士方忠诚牺牲的后一年。

    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歌唱家阎维文演唱了这首歌,从而广泛流传开来。

    可惜我们的忠诚不能听到。

    忠诚,你睁开眼睛看看,竖起耳朵听听,这首赞美你们的一首歌啊!

    九十年代到千禧年,这首歌大江南北,无论男女老少,总能跟着哼上几句。

    现在。。。。。。

    但在部队里,这首歌仍旧久盛不衰。

    同我一起守边防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小白杨,小白杨

    同我一起守边防

    一起守边防!!!

正文 0147 巍巍巴山军垦魂,拳拳赤子戍边情

    0147 巍巍巴山军垦魂,拳拳赤子戍边情

    小白杨唱完,余音绕梁。

    评论区。

    “太好听了!”

    “我爱听老歌,听老歌心情好!”

    “还是老歌有味道。”

    “老首长唱的水准一流,眼泪情不自禁地就往下掉,怀念当年在北疆当兵的的日子,二十年前的记忆了。我最喜欢的两首军人就是《小白杨》和《哨所里喇叭花》。”

    “九零后,听了心里莫名有些沉重。”

    “字正腔圆,一身正气,大爱!”

    小雨眨巴着大眼睛,看着自己的爷爷,对于白杨,她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很多时候,孩子就这样被潜移默化。

    教育,就应当是这样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阵阵好评,礼物疯狂刷起。

    王亮不是专业歌手,更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他之所以能够唱出味道,是因为他几乎到过中国每一个边防哨所,很多地方都有他的足迹,他懂得小白杨精神是什么。

    小白杨是深深扎根在军人骨子里的一种精神。

    “想来很多朋友已经猜到了,不错,我要讲哨所,小白杨哨所!”王亮开始了故事的讲述。

    莽莽巴尔鲁克山脚下,疆省军区塔城军分区边防某团塔斯提边防连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小白杨哨所。

    小白杨哨所是中哈边界中国疆省塔城地区裕民县的塔斯提哨所。

    那是一九八三年的春天。

    作为哨所一员来自锡伯族的战士程富盛回伊犁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孙扎齐牛录公社探亲。

    当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程富盛骄傲而又地为亲人们讲述了哨所的光荣历史以及战友们戍边卫国的感人故事。

    小白杨哨所最光荣的历史,莫过于那位叫孙龙珍的烈士了。

    孙龙珍,女,一九四零年出生在苏省的一个穷苦人家。

    一九五九年,年仅十九岁的她响应党和国家“支援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融入了西进的洪流。

    进疆后的孙龙珍被分配到了兵团工二师十二团火焰化工厂,成为了一名普通工人。

    一九六二年,中苏之间爆发了矛盾和冲突。

    苏方通过其驻疆省的各个机构,煽动伊犁、塔城、等多地区上万多名边境居民非法越境,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伊塔事件。

    一时间,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

    随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向兵团党委下达了命令。

    三千名军垦战士从兵团工二师奔赴塔城地区裕民县执行代耕、代牧、代管的任务。

    孙龙珍便是其中一员。

    当三代任务顺利完成之后,这支由三千名军垦战士组成的部队奉命留下来组建了九师一六一团。

    也就是从那时起,孙龙珍成了一六一团牧一连的一名职工,在巴尔鲁克山的边境线旁放牧守边。

    牧一连所执行的任务就是代牧,把满山遍野无人看管的牛羊收拢起来重新编群放养,保护好当地老百姓的财产,等待牧民归来。

    因为当时的边境非常不稳定,时有摩擦发生,这任务看似简单普通,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

    一九六九年六月份某天的一大早,天还没亮,牧工张成山就出牧了。

    羊群顺着它们熟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