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孤立无援,势单力薄,还有独自一人难撑天………阿叔把所有的词汇都想到了,他甚至想像鲁迅先生一样来一次……
不过没等阿叔“呐喊”出声,一个声音道:“我相信这位大叔的话。”
所有人不由一愣,全都朝说话那边看去,然后就看见那说话的是一个模样俊秀,气质儒雅的年轻人。
阿叔激动啊,不,准确地说是感动啊,看着那年轻人,大有天下虽大,只有你是我知己的味道。
那个后生和他的同伴不乐意了,“你什么人啊,出来搅局。”
那年轻人并不生气,依旧一团和气地说:“我没有搅局,实际上这位大叔说的都是真的,并且那本不是拍卖了二十万,。”
“哈,越吹牛越大,!你以为自己是谁呀,怎么让我们相信你这些话。”
“呵呵,不用你们相信,因为这些都是事实。”那年轻人慢悠悠地说。
“有什么根据?”
“根据就是………”年轻人娓娓道来。
话说007年春末某晚,新文学第一善本东京版,有如奇迹从天而降,由京城一书贩贴到旧书网上拍卖。卖主认不全陈师曾题写的书名,错写成“或外……”显然是不知道“或”是域的篆体写法,集字也用省略号代之。卖主贴了5张书影,封面、序言、目录页、版权页、内文页,各一张。而且,这么有名的珍本卖主只标了5元的起拍价。要说卖者不懂此书价值,为什么贴这么多图?
一般网上贩书,普通本子也就上一张封面,稍贵重的再上个版权页,带插图的上张插图,像这样把一本书的几个重要元素都展示无遗的很少见,说明卖主挺重视这书的。不管卖主是真不懂还是假装不懂,反正藏书圈是轰动了,跟帖者与出价者都创了新高。由于该网络拍卖设定的最高成交限价是0000元,所以的出价到了19999元就进行不下去了,此时卖主也许醒悟到这本书是何等宝书………差卖漏了,就把书从网上撤下来私底下交易去了。
一开始听说有人出价五万没买成,后又听说出八万还没成交,曾有一位藏家有机会在未上拍之前以000元买下来,可惜这千载难逢的书运,他错过了。
为什么这本书会这么珍贵?究其原因还是“物以稀为贵”。
关于初版存世的数量,一直以来大家都依据鲁迅的说法………“半年过去了,先在就近的东京寄售处结了账。计第一册卖去了二十一本,第二册是二十本,以后可再也没有人买了……至于上海,是至今还没有详细知道。听说也不过卖出了二十册上下,以后再没有人买了”。
按照鲁迅的原话来计算,的存世量应是三十部左右,换个说法就是六十册上下。可惜后来按照鲁迅所说“四五年后”存书全烧了,也就是说这部书基本上“绝版”了。
再说那本,自万元起拍,在15万之前有好几位竞标者,争夺可谓紧张激烈,叫价过了0万之后,只剩下两个人举牌了,一对一的较量到拍卖师喊“7万,7万,最后一次”,拍槌落下,全场掌声,最终这本珍籍加上百分之十的佣金,,自此震惊了整个收藏界。
……
所有人都傻了眼,呆呆地听着这位年轻人讲叙那本0多万民国书的故事。
因为对方讲的太仔细,太认真了,使得所有人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所以等年轻人一讲完,那些人就好奇地问道:“你谁啊,怎么会知道这么多?”
年轻人笑了笑了,说道:“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大叔说的都是事实,并且这新建的藏中也有很多民国新文学藏书,并且还有很多是珍本。当然,这种民国书毕竟是这所有藏书中的一小部分,这座藏之所以要建立,主要是为了收藏和保存一些古籍善本,其中包括宋代的,元代的,明代的,以及清代的古书。”
“这些古书每一部每一本都有它们自己的故事,并且每一本都价值连城。如果说你们对古书收藏还不怎么了解,那么我建议你们以后可以多来这里鉴赏学习,毕竟古书文化的传承,单靠建造一座藏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记着一句话,我们收藏的最终目的不是把这些东西藏着掖着,不展示出来;相反,而是要物尽其用,让我们所有人通过这些古籍善本,去探索那漫漫的历史文化长河,能够从中收益,能够从中学习,这才是我们的目的。”年轻人说到这里,就笑了笑,转身离去。
围观的群众看着他,有人嘀咕道:“装什么大神啊,说这么多以为自己是谁呀?”
这时候,人群中突然站出来一个大光头,那大光头摇头叹息,然后大声说道:“你们啊,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什么意思?”
“你又是谁?”
“你干什么的?”
“胡说八道些什么?”
……
“胡说八道?!呵呵,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大光头反问。
“是谁?”
“有什么了不起?”
“是啊,难道他还是什么大人物不成?”
……
眼看这帮人还这么不开窍,那大光头就又摇了摇头,然后用手指了指那栋正在建造的藏,说道:“刚才那位,就是这座藏的楼主!”
“楼主?难道他就是传说中的……”
脑袋机灵的立马就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在南都,甚至在全国古书界都大名鼎鼎,名震寰宇的人物,如今贵为最年轻的七品藏家……
一个姓名脱口而出,他就是………“林逸!”
第四百八十三章。物是人非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传说的话,那么无疑林逸的传说绝对让人心神向往。从一个在旧书摊蹭书看的穷书生,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旧书大亨,亿万富豪,他发家致富,功成名就的故事,早成了无数旧书爱好者追捧的对象。
同样是人,为什么人家可以,我却不可以。这是很多人在得知林逸的故事后,问自己的话。
可以说无数人已经把林逸当神一样崇拜,可是当这位大神真的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认出来的,不禁让人莞尔,继而啼笑皆非。
曹一刀在发完威以后,径直朝林逸追了上去。
“我说你别走那么快嘛。这段时间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尤其你这座‘墨韵余香’藏书楼可都是我在帮你照看着的。”老曹嘴巴哔哔地说着,“还有啊,下次你要是去哪儿发财,可一定要带上我……你看看,你都成亿万富翁了,我还是穷吊丝一样,这说的过去吗?至于老郭和老黄那边你就不用管他们了,穷日子他们都过惯了,给他们一个金马桶他们也不知道怎么蹲下去……还是照顾我吧,带动一个人先富起来,是您这位藏书大亨现阶段最大的责任。”
林逸实在是哭笑不得,这么久没见,没想到这个老曹还是这么“二”。
“你笑什么?不愿意是不是?我就知道,你们这帮人啊,一旦发了财就忘了阶级兄弟,混上上流社会,被资本主义金钱蒙蔽住了眼睛,只认钱不认人了。”
林逸再也忍不住了道:“你瞎吹什么呀,走,跟我去财神庙转转。”
“财神庙?您老还敢去啊,您就是那里出来的神仙,你去那里的话,人们还不要疯了!”老曹大声说道。
林逸不理他,径直上了旁边停靠着的路虎,老曹则一个豹子窜身,抢到了驾驶座上,说:“别,您是大神,就别开车了,还是让曹哥我来吧………再说你这车我开的贼熟了………对了,这个月的汽油钱您看是不是给一下?”
……
老曹说对了一半,林逸是大神没错,不过整个财神庙却没炸起来,原因很简单,原先那些摆地摊卖旧书的,很多都转行不干了。
比如说董眼镜听说去了外地打工,因为他快四十岁的老婆竟然又给他添了一个女儿,单靠卖旧书是养活不了一大家的。作为一个男人,董眼镜再也不能潇洒地卧躺在旧书摊边,翻看自己喜欢的闲书了,他需要为了生活而辛苦下去。
还有没事儿就喜欢喝一口的刘三两,他一辈子酒瓶子不离身,现在却因为喝酒喝出了毛病,不久前在医院里躺了几天,出来后就被老婆接回去了老家,在老家可没有卖旧书的市场,听说他在那边改行卖起了水果。
至于王黑子和他的老婆红姐,这对在旧书市场最活跃的夫妻搭档,也不经常出来摆摊了,原因是现在旧书生意难做,很多书收不上来。人们收藏意识提高了,很多人有了好书都喜欢上网去查查价格,这样一来他们两口子就很难从废品站以及私人手里弄到好书。没有好书就吸引不了顾客,吸引不了顾客,这生意就越做越倒退。没办法,红姐只好重操旧业,又开了一家理发店,还是老办法,在帮那些老男人理发的时候用那两团女人凶器在男人后背蹭啊蹭,乐得那些男人隔三差五就来洗个头,生意却是兴隆。见此,王黑子也默不做声了,因为他刚给儿子买了一套房子,付了首付,还有10几万的贷款,每个月月供3700多,够他愁的了。
最后说到何仙姑,这个旧书市场上才华和风骚并存的女人,终于普渡完众多男人后,自己挑选了一个感觉可靠的嫁人了。不过听人家说,那男的实际上也是经常和她一起去小旅馆开房间的顾客之一,谁知道两人做那事儿时不小心,貌似种下了种子。何仙姑是什么人,当然不会吃亏,何况她感觉自己岁数也大了,该有个倚靠,于是就挺着小肚子找到了男的家里,硬是当着男人他老母亲的面儿把这婚事儿给定了下来。据说,那男的原本是有恋人的,却因为何仙姑的降临,直接拜拜了。
如今财神庙旧书市场“四大天王”基本上都很难再在这里出现;不过这种地方一直都是前仆后继的,你不来,他来,仍旧有摆地摊卖旧书的,只是看在林逸眼里,却都像是陌生人。
三四年的光景,不禁让人唏嘘感叹。
林逸看着物是人非,心中更是涌起难以诉说的情感,毕竟他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毕竟这是他曾经最喜欢来的地方、
……
财神庙依旧热闹非凡。
又是一个周末,又是一个集市。
地摊一个挨着一个,卖什么的都有,比以前的规模还要大。可是那些卖旧书的摊子却似乎萎缩了许多。看到这些陌生的卖家和摊主,看着这些不多的旧书摊,林逸仿佛看到了现在旧书市场的现状。
旧书资源已经趋于枯竭,现在即使去到农村,也很难收到六七十年代的旧书了。八十年代的旧书存量也在减少,以至于现在很多旧书摊上所卖的旧书无非是一些九十年代,两千年后的书籍。可是这些书对于很多喜欢买旧书的淘书客来说,则全是“新书”,没那种古旧的味道。
实则,在很多淘书客眼里的“旧书”,当是指不带条形码的书,应是1992年以前出的书,1992年后尽管还有个别不带条形码的出版物,但也越来越少了。
当然在每个爱书人眼中都有自己的旧书标准,比如按品相的新旧程度,是否“二手书”等等,应当说都有一定道理,但按出版时间来划分可能是多数人的判别依据,就跟一提到民国时期的出版物,尽管品相完好,也会划到“民国旧书”的范畴。
林逸以为建国后图书出版大概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