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他的灵性它当然无法成活,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这种事情还是不要再做了。”
丁一和老冯都点点头,丁一也不废话,抱起那花盆中马上就要死去的兰花,心中一阵阵的酸楚,本是傲立大自然中美丽的精灵,确因为自己的美艳被贪心的人带到这个乌烟瘴气的世界!
或许是自己的错觉,为什么丁一感觉到兰花好像传来一阵伤感呢!还没来得急多想,费老开口了。
“小伙子,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今天认识一位对我味口的忘年交确实开心,虽然兰花没有买到,但是认识你让老头子开心不得了,我说老冯,这么开心,把好茶拿出来,我可是好久没品到你的手艺了。”
“呵呵!费老您夸了,我叫丁一,就是一个农民!以卖菜为生,以后您老要是吃菜和小子打个招呼就行!还有冯大哥您也一样!我也就这点手艺了。”
“费老!你这可不地道,每次来都混我老冯这点茶,您说您家中那么多好茶不舍得拿出来,怎么就喜欢泡我的呢?不过您老开口我也不好意思拒绝不是!咱别在这喝啊,去二楼喝,我让下面的服务员招呼着。”
老冯去前面通知自己家的营业员,没有熟人和大事不用找自己,自己要陪客人喝茶。貌似这种事情好像以前经常发生,营业员笑呵呵点头。而丁一被费老带着来到二楼会客茶室!
一个纵情花鸟的老板时间长了都会喜欢一些陶冶情操的事情,比如说这个老冯就喜欢上喝茶,并且喝茶还是费老带进门的。
二楼古色古香的小茶室,幽静典雅,加之楼下传上来的花香鸟鸣,丁一突然有一种心静回归的平静感。不论是身体还是心情一下就放松起来。
No。19 费老讲茶
“不错吧!看样子小丁不懂茶道啊!要说起这茶文化可是我华夏渊源流长的一咱文化!”费老看着丁一好奇的样子就知道丁一不懂茶。
“让您老见笑了,我真不懂茶,我从小就生活在江南村,我们那里很穷,哪里有功夫学习这些品茶,茶到是喝过,都是我们自己采的山茶,老人用土办法炒出来的,喝茶都是用大缸子,倒上开水就喝,我从小到大是孤儿,我是被村长大叔的父亲,从水捡来的,我从小吃着江南村百家饭长大。所以除了种地让自己不饿死,也没有能力学这些!”
丁一从来到海沪市就很少提起自己的事情,但今天他不知道为什么会把自己的身世和面前的老人说起,或许这就是一种缘份,也是一种信认,更多的是丁一觉得自己把心事都放在心里不好,最起码得有一个听着自己的倾述。
“不好意思啊!小丁,没有想到你的身世如此。”费老听到丁一说起自己是个孤儿,听着对方平淡讲述自己的身世,他能想到一个从小到大都自己生活的孩子有多苦,那个江南村他已经想起来,虽然电视里把那个村子拍的如何如何美,但是他看的和别人不一样,从江南村里人的生活习惯,他就能看出来那是一个很贫苦的山村,一个在这样山村长大的孤儿,这样的孩子还能保存着那份怜悯和纯朴真的很不容易。
“没什么啊!虽然我不知道我的亲生父母是谁,但是我有很多位亲人,他们都是我的亲人,虽然我失去很多,但是我得到的更多!而且这些年我过的很开心!不像我来到这个大都市,就算卖菜都能遇到麻烦,在我们那里,真的可以做到夜不避户的!”丁一微笑着说道。
“对了!费老,咱不说这个,是我把话起的不好,咱们说说这茶吧!我现在好像对您老说的茶道有一些兴趣了!”丁一把话题岔开。
“说起这个茶道啊,虽然我和你这个小子接触时间不长,不过我老头子活了这么大岁数以我的感觉,你特别适合学习茶道。既然你小子有这个想法我就和你说说,当然,光听我老头子说没意思,等一会老冯上来,让他把好茶拿出来,咱们边品茶边聊天!”
很快老冯也进来,拿着一套茶具还有一小盒茶:“我说费老,我这大红袍可不多了,您老这在来几回我这就被你喝光了,你那的好茶,改天也拿来点给我喝喝。”
“这次喝你的茶,下次喝我的。我那还真有好茶!等下次我拿来咱们品品,看看我那茶味如何?”费老笑着说道。
老冯开始做准备,费老也开口说道:“说起这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这里面学问大着呢,小丁是初学者,我就给你讲讲关于这茶道的发展史,并且还有茶文化的发展,至于其它的细节,小丁要是真喜欢的话,我那里有书,你可以一边看书一边学习,最主要的就是去感觉,用心去感觉,泡茶到品茶的每一分一秒都去感觉。
我先给你讲讲这茶道的发展史吧!茶道起源于我华夏。华夏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吕温在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华夏带回日倭之国,从此日倭之国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日倭之国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南省余杭县的径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华夏的茶道引进日倭之国,成为华夏茶道在日倭之国的最早传播者。日倭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倭之国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倭之国丰臣秀吉时代千利休成为日倭之国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华夏。
说了这些只是简单的和你介绍一个茶道的起源和发展!老头我到是墨迹了,这些东西书本上都有,要是你喜欢可以去我那里拿几本书。其实泡茶往简单了说,就是把茶放入一个容器内,倒上水,泡开之后喝掉。这就是最简单的喝茶。”
丁一听的很认真,从费老那里丁一了解到一些事情,貌似自己这个世界和前世基本都一样,最起码这唐宋时期很多事情都一样。那么也就是说历史变更也只是一些事情,大路线没有变。这就好办了。
老冯泡茶确实很有一手,一个男人居然泡出一种悠然的感觉。很难想像刚才那个市侩的商人和面前的老冯是一个人。并且茶还未品就已经闻到了茶香的味道,还有心情从坐在这里开始就淡然恬静。不论是自己的农场,还是最近的事情好像都能放下,又好像都在头脑之中,不乱!
这种感觉丁一两辈子都没有感觉到,前世的他喜欢喝咖啡!那个时候很多时候他都是靠着咖啡去激发灵感,确从来没有想到过,在前世那种入口很苦的茶叶让自己有如此的感觉。真的没有想到,而且虽然未曾喝到茶就已经有了些许期待,并且好像自己有些喜欢上茶的感觉。
丁一的思绪万千,费老关于茶道也是点到即止,老冯专心的泡着茶,茶室一下就变得很静,闻着花香听着鸟语,丁一一瞬间好像自己回到了江南村,回到自己经常休息的大树上,好像自己正坐在树下,耳边的流水声,是自己家外面的那条河流。
“好了!请品尝!”
No。20 一曲《梅花三弄》送上
丁一从来没有想过品茶有如此多的说道,看着老冯眼花缭乱的手法,还有茶到口中苦涩转为清香的感觉,全身毛孔一瞬间的张开,人也好像得到了升华,这让丁一马上就喜欢上茶道。
看着丁一的表情,费老和老冯对视一笑,对于喜欢茶的人,大家都是朋友。丁一坐在那里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慢慢的品茶,从二泡开始,三泡,四泡,一直到第六泡茶味变淡,已经慢慢失去茶的味道。
“呵呵,我这大红袍还是不好啊!才六泡茶就已失味,听说那颗母树,十泡也不变其味,也不知道真假,只是那茶业比黄金还贵,并且是有钱都买不到的。”老冯感叹的说道。
“这话不假,那母树的大红袍可泡十三泡!第十四泡味微淡,老头子有幸喝过一次。”费老同样回味的说道。
“费老,我发现我好像喜欢上品茶的感觉了。”丁一感叹的说道。
“哈哈哈,我就说你一定会喜欢上这种感觉,你的心性特别适合茶道,这样,我给你一个电话,你记下!小伙子有时间可以去我那里找几本书看,老头子也可以教一些基本的东西。”听到费老的话,这已经是大恩惠。要知道第一次见面就如此的老人真的不多。
要说费老真的很热心到第一次见面就对别人这么好吗?这是不可能的,要知道以前费老的工作都是别人巴结他,并且他都不给好脸色的。之所以对丁一这么好有几个原因:
第一,丁一是一个孤儿,听到刚才丁一说自己从小到大一个人长大时的表情,费老就真心有些可怜这个孩子。但是丁一的坚强和乐观又让他欢喜。
第二,就是丁一有一颗爱心,不说对人如何,单以他对兰花还有植物那种发自内心的怜悯就可以说这个孩子内心的纯朴。加之还有一些其它的小原因,让费老越看丁一越顺眼。
“小丁啊,你运气真好,想当初我让费老教我茶道之时,费老可是没少在我这里拿东西,这人比人的待遇可是差很多哦!”老冯也开着玩笑说道。
“谢谢费老!”丁一站起身,恭敬的行了九十度的大礼!
“快起来,咱们没那么多规矩,别弄的这么死板,我老头子活这么大什么风浪都见过了,在说咱们是一个忘年之交,老头子教你一些茶道有什么啊。”
“费老以心交之,我也不能虚伪。对不起费老还有冯大哥,其实刚才我骗了你们!”听到丁一的话两人都是一愣,有些茫然的看着丁一,不知道丁一所说的骗从何而来?
“是这样的,费老问我是不是江南村那个小子,其实我就是那个小子,那个吹奏的小子!我没说实话的原因就是我不想太麻烦!”听到丁一的话,费老露出果然的表情,老冯则是惊讶的不得了。
要知道那个纪录片播出后,丁一在江南村